高中寒假優(yōu)秀作文素材積累
每一位高中生在寒假空余的時間里應(yīng)該多做作文素材的積累,這樣才能快速提高作文寫作水平。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一些關(guān)于高中寒假優(yōu)秀作文素材積累的相關(guān)資料。供你參考。
高中寒假優(yōu)秀作文素材積累1
隨機應(yīng)變作趣詩
明代才子解縉,思維敏捷,聰穎過人。
一天,曹尚書邀解縉過府吟詩,要他當(dāng)場作雞冠花詩一首。解縉不假思索隨口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剛出,曹尚書忽然從衣袖里取出白雞冠花道:“不是紅的,是白的。”解縉不慌不忙接口吟出:“今日為何淺淡妝?只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得滿頭霜。”曹尚書聽罷,不禁連連點頭稱好。
明成祖朱棣欽點解縉為翰林學(xué)士,命他主編《永樂大典》。解縉得以侍奉于皇帝左右。成祖經(jīng)常出一些難題考他。
一次,皇帝道:“愛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個孩子,你替朕做一首詩吧。”
解縉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龍,”
朱棣道:“是個公主,不是皇子。”
解縉馬上改吟:“化做嫦娥下九重。”
朱棣道:“可惜已經(jīng)死了。”
解縉接口道:“料是人間留不住。”
朱棣道:“已命太監(jiān)拋入金水河里去了。”
解縉續(xù)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宮。”
朱棣聽了哈哈大笑道:“愛卿真是隨機應(yīng)變的奇才啊!”
高中寒假優(yōu)秀作文素材積累2
痛苦
人活著還是痛苦的好。
痛苦比快樂更普遍的充斥著人生,痛苦比快樂更能體現(xiàn)人生?鞓肥嵌虝旱,甚至是虛構(gòu)的,而痛苦則更為現(xiàn)實和持久地存在著。痛苦更能使人感悟生命,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生命誕生,就意味著痛苦的伴生。小時候痛苦著要長大,長大了痛苦是要成熟,成熟后又痛苦著年輕的拼搏無懼,而老年人則痛苦著傾向于童年,常做出兒童的舉動。生命的欲望,產(chǎn)生痛苦。小欲望產(chǎn)生小痛苦,大欲望產(chǎn)生大痛苦,欲望不止則痛苦不止。而人是有欲望的動物,沒有欲望則人不成其為人。所以人是充滿痛苦的,沒有痛苦的人也就不成其為人。少小離家是痛苦,情場失意是痛苦,功名無望是痛苦,買賣不利是痛苦,知已難遇是痛苦,老來喪子更痛苦。“問君能有幾多苦,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宮絮,梅子黃時雨。就連珍珠也是痛苦圍繞沙粒建造的殿宇。往者尚未諫,來者還要追。彼情可待成追憶,直到今日仍惘然……最終無論是誰,他都不得不承認(rèn),人生的所有存在都是痛苦。
那么快樂呢?錢鐘書先生的比喻是:快樂在人生里好比是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是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快樂只不過是人生的誘餌而已,它永遠(yuǎn)也不會成為人生的主角。我們常說的“永遠(yuǎn)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的不能實現(xiàn),而且荒謬的不能成立?鞓返慕^不會永恒。說永遠(yuǎn)快樂就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一樣自相矛盾。要永久就向痛苦里去找吧。
但是人生雖然充滿痛苦,卻并不悲觀。正是因為有了這受之不盡的痛苦,人的精神才最大范圍的得以解放。痛苦磨練人的意志,痛苦解放人的心靈,痛苦激發(fā)人的生機,痛苦增強人的生命力。而人正是在痛苦以及征服痛苦的戰(zhàn)斗中,才最高限度的享受了生命。
人的生命力取決于人所承受的痛苦的份量。生命力強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來襲時顯得格外的振作和歡快。英雄氣概就是敢于面對最高痛苦和最高希望。熱愛生命的人會比別人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同時也感受到了更多的生命之歡歌。因此尼采說:與痛苦對抗是最有趣的事情! ∪嘶钜皇溃l也不愿白走一遭。因此基于休悟生命之意義,實現(xiàn)生命之價值,人活著是痛苦好!
高中寒假優(yōu)秀作文素材積累3
最善良的人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國所有的猶太人,68歲的賈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討對策,最后想出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向德國的非猶太人求助,爭取他們的保護(hù)。辦法定下來之后,接下來是選擇求生的對象。兩個兒子認(rèn)為,應(yīng)該向銀行家金·奧尼爾求助,因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視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場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幫助的,盡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擁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權(quán),在歐洲是數(shù)得著的木材供應(yīng)商。金·奧尼爾是一家銀行的小股東,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資助下發(fā)家的。40年來,為了支持他打敗競爭對手,波德默家族的錢,從來都沒有存入過其他的銀行,就是到事發(fā)的時候,他的銀行里還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萬馬克,F(xiàn)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滅頂之災(zāi),向他求助,他怎會袖手旁觀?
68歲的老人卻不是這種意見,他認(rèn)為應(yīng)該向木材商本內(nèi)特求助,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來是經(jīng)過他的資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業(yè),F(xiàn)在雖然很少往來,但心理上從沒斷絕過感激和思念。
最后,老人說,你們還是去求助本內(nèi)特先生吧!雖然我們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一早,兩個兒子出發(fā)了。在路上,二兒子說,我們不能去本內(nèi)特先生那兒,上次我見他時,他還提那700噸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奧尼爾。最后,二兒子去了銀行家那兒,大兒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個叫艾森·波德默的人,從日本輾轉(zhuǎn)回到德國,去尋找他的家人,最后一無所獲。后來,他從納粹檔案中查到這么一條記錄:銀行家金·奧尼爾來電,家中闖入一年輕男子,疑是猶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死亡檔案中,查到他父親、母親、妻子、弟媳及6個孩子的名字,他們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國,20xx年12月4日去世,終年83歲,留下一部回憶錄、2個兒子、3個女兒和9個孫子、孫女。他的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他在木材商本內(nèi)特的幫助之下,怎樣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該書的封面上寫著:獻(xiàn)給父親賈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寫著:許多人認(rèn)為,要贏得他人的善報,最好的辦法是給其恩惠。其實,這是對人性的誤解,在現(xiàn)實中真正對你有善舉的,大多都是曾經(jīng)給過你恩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