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鄉(xiāng)
“民以食為天”,這里的“食”字不僅指的是用來充饑的食物,還應該包括人們對食物所寄托的各種情感。
我的家鄉(xiāng)是河北省臨西縣,位于冀魯交界之處,飲食文化更是融合了兩地特色,獨一無二。其中餅卷肉是最為著名的。臨西餅卷肉始于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近62019年的歷史。它是由一張餅和碎牛肉組成的,雖然制作材料簡單,但做工極其考究。餅的干濕、軟硬程度,肉塊的大小,放肉、卷餅的技巧,火候等都是關鍵,就是別人明眼看也學不來。
先說這餅,絕不像山東的煎餅太硬、太脆對牙齒的咬合力是個考驗,也不像河北的雞蛋灌餅一樣較軟容易黏牙,而臨西餅卷肉不干不濕、軟硬適中,且餅焦黃不糊,利于消化,最厲害的是整張餅一丁點的破洞都沒有,厚薄均勻。再說這肉,必須是牛肉,一定要是新鮮的牛肉,燉熟后并在原湯中浸泡24小時,用刀剁出的牛肉塊不可太大,也不可太過于碎。餅烙好后,將碎牛肉均勻地撒在餅上,隨即用餅將肉卷包住;鹉,一定是文火,最為講究的是燒火必須用木柴,且木柴一定是用“果木”制的,這樣的餅卷肉吃起來才能有一種自然的香氣,而且吃后余香久不散。
城西南小店,手藝最佳,一日要賣百十張,若是節(jié)假日則更多。我每次回家后都要滋潤一下發(fā)干的味蕾,首選餅卷肉,更首選此店。剛出爐的餅卷肉的香氣不等你呼吸就已經鉆入你的鼻孔,輕咬下去,餅很好地中和了肉的單調,它們一同在你的嘴中翻滾著,被舌頭充分地攪拌著,使你怎么也不想咽下,只想細細咀嚼著,盡享它的美味,可是不知不覺中一口餅卷肉滾下肚后,你才如大夢初醒一樣瞪著眼,呆在那里,看看手中還有許多,便欣喜若狂地又咬下一口……
才下舌尖,又上心尖。一次,路遇他縣餅店,欣喜之色溢于言表,以為又能品到家鄉(xiāng)之味。猛地一口咬下,連連呲牙搖頭,肉很塞牙,問之居然是豬肉,冷熱不均,細看餅上漏洞百出,這叫什么餅卷肉呢?與家鄉(xiāng)的完全不一樣,“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的餅卷肉我實在是瞧不上。
在異鄉(xiāng)求學的我,時常想念家鄉(xiāng)之味,幻想處于家中,去體驗那一城一味,這才是“食”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