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精彩影評5篇600字
《紅星照耀中國》是由導演王冀邢執(zhí)導的歷史戰(zhàn)爭電影,講述了美國青年記者來到中國紅色革命地區(qū)的親歷親聞,在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chǎn)黨人,以及對紅軍戰(zhàn)士和蘇區(qū)百姓的了解之后,寫出了轟動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希望以下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一
昨天看了古田會議今天看了紅星照耀中國,先說毛主席的扮演者,古里的毛譯東讓我感動了幾次,真的演出了一心為國的感覺,而紅里的毛澤東讓人感覺這是為民為國的主席嗎?沒有感動過一次,包括說到,那個表演讓人覺得很出戲,其次,戲劇沖突,古明顯緊張過紅,紅就像是一部ppt,不過斯諾的扮演者還是可以的?傊,古好過紅,沒有分說不過去。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二
如果你是一個正直的人,我們一定能成為朋友。
影片是流水式敘事,如果不了解歷史,可能覺得莫名其妙。血染上海,拜訪宋慶齡,周恩來與張學良的會談,坐火車等,這些場景片段都是直接切換的。其中一些是斯諾筆記中記載的事件,一些是輔助說明的歷史事件。
有一個場景,國民黨外交部長和蔣介石意見不合時,氣得摔帽子。我當時看時覺得很可笑,真實情況真的會這樣嗎?后來想起看過蘇聯(lián)書記會議脫鞋敲桌面的記載。泱泱中華,血性兒女也不在少數(shù)。
另外一個場景,斯諾和陜西紅軍在路上,紅軍唱起了山歌。我注意到有一個演員的嘴型和歌詞對不上,那個演員嘴型唱的是毛澤東,但是歌詞是劉志丹。斯諾問劉志丹是誰,然后帶出了習仲勛。
斯諾見到彭德懷時,彭大將軍是拿西瓜招待的。是大名鼎鼎的寧夏西瓜,剛好小區(qū)水果店也在推銷。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三
“只有當真正了解中國的歷史在過去四分之一的世紀中,所經(jīng)過的那種突出的孕育過程的時候,這個問題才能得到答復。這一孕育的合法產(chǎn)兒顯然就是現(xiàn)在這支紅軍。”——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
1936年6月至10月,西方青年記者埃德加·斯諾沖破國民黨的層層封鎖,深入紅色中國首都——陜北小鎮(zhèn)保安,親自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徐海東等一批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親眼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以及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風采,成為第一個采訪“紅色中國”的外國記者,并寫下了大量的通訊報道。
83年后,真實再現(xiàn)這段歷史的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紅星照耀中國》于8月8日上映。在首映禮上,導演王冀邢說:“這不是一部應(yīng)景之作,它是從我心里流出的。”
這一曲自90年前傳唱至今的歷史贊歌,這一部回憶千千萬人信仰起源的英雄史詩,在火紅鎏金的八月,為同行在新時代復興之路上的華夏子孫,注入了一道振奮人心的心靈營養(yǎng),更樹起了一面鮮艷熾烈的精神旗幟。
歷史是一面鏡子,回映過往,照亮前行!都t星照耀中國》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紅色中國”秘密的這段真實歷史。影片主創(chuàng)懷著對歷史負責的高度使命感,精誠再現(xiàn)了那段革命者們櫛風沐雨、逆境求勝的崢嶸歲月,用歷史的厚重鑄就了今夏的精神高地。
著名導演王冀邢經(jīng)過三十年的耐心沉淀和三年多的精心雕琢,才將心中情感真摯表達,因為要努力為當下觀眾勾勒出關(guān)于初心從何而起,使命因何傳承的清晰答案。影片的呈現(xiàn)效果得以站在新時代的角度和高度對歷史進行再審視、再發(fā)掘,收獲新的思考、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表達。
“這些人在總體上竟如此地不可戰(zhàn)勝,是什么使他們那樣地戰(zhàn)斗?是什么支撐著他們?是什么希望、目的和夢想使他們成為難以置信的頑強勇士?”1937年,一本配有大量現(xiàn)場照片的書籍《紅星照耀中國》在美國、英國出版,銷量立即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數(shù)十萬本。中譯本《西行漫記》1938年在上海出版后,便成為全國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指南。正如斯諾所說,“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
電影同樣如此,《紅星照耀中國》通過斯諾的視角,真實再現(xiàn)的是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是他們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心系民族大局、堅持革命斗爭的故事。參與影片投資的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說:“這不僅僅是中國紅軍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源起的歷史追溯。”
八十多年過去了,曾經(jīng)令人心潮澎湃的初心故事,是不是已經(jīng)變得平淡?“影片回答的不僅是歷史的問題,更是現(xiàn)實的問題與未來的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何在、信仰何在,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仲呈祥評價。
王冀邢的成名電影《焦裕祿》創(chuàng)下新中國電影拷貝數(shù)量之最,獲獎無數(shù);他拍攝的《鄧稼先》等主旋律影片都獲得了相當高的票房及業(yè)內(nèi)的贊譽。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從1987年步入導演生涯的那一刻起,自己便有了將《紅星照耀中國》搬上銀幕的想法。經(jīng)過三十年的耐心沉淀和三年多的精心雕琢,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節(jié)點,他終于將心中寄托完完整整地呈現(xiàn)。
雖然《紅星照耀中國》根據(jù)新聞特寫改編,但故事并不沉悶,也不生硬。跟隨鏡頭,西北的粗獷風貌和南方的柔雅風情徐徐展開,戰(zhàn)爭場面和偉人風采淋漓呈現(xiàn)。作為第一個采訪毛澤東的外國記者,斯諾在書中這樣描述:“他有著中國農(nóng)民的質(zhì)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但是這種孩子氣的笑,絲毫也不會動搖他內(nèi)心對他目標的信念”“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常常到深夜兩三點鐘才休息。他的身體仿佛是鐵打的”“做了十年紅軍領(lǐng)袖,千百次地沒收了地主、官僚和稅吏的財產(chǎn),他所有的財物卻依然是一卷鋪蓋,幾件隨身衣物”。
李幼斌扮演的陳友仁、李雪健扮演的魯迅、蔣雯麗扮演的宋慶齡,哪怕是小沈陽扮演的貨運經(jīng)理一一出現(xiàn),刻畫細膩;無論是時局動蕩中為爭取民族解放而不畏犧牲的大義擔當,還是與根據(jù)地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魚水情誼,抑或是團結(jié)并帶領(lǐng)人民群眾革命到底的信念情懷,伴隨情節(jié)的展開一一鋪陳,小中見大。
影片《紅星照耀中國》在致敬歷史真實的同時,還唱響了一首向英雄致敬的贊歌,通過真摯而精準地刻畫老一輩革命者的無畏精神和情懷擔當,潤物無聲地贏得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這不僅僅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我以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水有波而明其流,車有轍而后可循”歷史之于國家民族,猶如記憶之于個人。人丟失了記憶就丟失了自我,國家民族丟失了歷史也就丟失了現(xiàn)實和未來的根本。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四
我覺得把它當做一個風光觀光片來看挺好的,但是把它當做一個有劇情的電影來看就不太好。
我覺得它是真實意義上的新時代的樣板片,就是他所有攝影服裝化妝道具都很精良,然后演員的表演也挺好的。但是每一個角色一出場你就知道他到底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而且他是沒有一點點角色的轉(zhuǎn)變,它會從頭好到尾或者從頭壞到尾。壞人身上沒有絲毫閃光點,好人身上沒有任何瑕疵那種。
我不是看過原著嗎?我是沖著原著去看的。原著怎么說呢?其實他用了一種很幽默的寫法,但他電影拍的就很無聊,就是那種典型的樣板戲,比如一個人演講,然后其他人在他演講完之后就一定會非常熱烈的鼓掌。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又不怎么好,她從前到后把書中出現(xiàn)的內(nèi)容提出來要點,然后拍了一下。它就沒有一個我到底要突出什么內(nèi)容的一個思路,沒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拍了就是拍了,沒有絲毫導演存在的痕跡。
不過攝影和美術(shù)指導真的特別棒,尤其是美術(shù)指導。他們在那個窯洞里談話的場景,暖黃色的油燈的光穿過繚繞的煙霧打在主角的臉上,然后就讓他整個人顯得特別的溫和,他自己的表情又是冷的嚴肅的,然后再加上前面那個煙霧的效果。就覺得非常美。我立刻就被震住了,我覺得怎么這么美。
攝影它本身也挺好的。這部電影里面所有的機位都不侍定的。幾乎都是會有一些些的移動,然后就會給人一種流逝感。而且電影里的每個人都是生動的,他就是沒有加特別強烈的濾鏡,或者說他調(diào)色很好。那些演員的毛孔就粗糙了點你都能看到,但是你不會去注意到他臉上那些粗糙的毛孔,因為這是符合整個環(huán)境的。
配樂。他電影前期的配樂主題就是一個比較嚴肅壓抑和沉重的音樂,然后反復出現(xiàn)了好幾次,我估計是因為劇組在沒有錢去買其他的音樂了,但是那個音樂確實挺好的,不管是從旋律還是從樂器的選擇上都挺好的。然后后期的是一個感覺比較充滿希望的,積極向上的一個。片尾曲也用的是這一首。嗯,我我整體感覺是它的配樂其實是和它的畫面一樣是相當?shù)挠兴降摹?/p>
我現(xiàn)在就想罵導演。
推薦看原著。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五
本狼自幼熟讀《紅星照耀中國》(又稱《西行漫記》),所以對這部紅色影片充滿期待。然而偌大的放映廳里加上我只有三位觀眾,而且雖然再三堅持,最終本狼還是忍不住提前退場了。
首先是選角有問題。演員王鵬凱很認真地扮演已到陜北未進延安的毛澤東,但是吧,怎么聲音里有股子東北味兒呢?演員本人稍胖,而那個歷史時期的毛澤東比較瘦削。最關(guān)鍵的是,演員顯然只是在機械地模仿歷史偉人,看不到對于角色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相比之下,《古田軍號》里王仁君扮演的毛澤東就比較出彩。
其次是視角出了問題。歷史上《紅星照耀中國》的出版曾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震撼,但是這本書真正的意義在于,當它的中文譯本在國內(nèi)流行后,讓當時無數(shù)面對日本侵略感到憤怒面對凋敝民國又感到迷茫的年輕人找到了光明的方向。所以雖然主角是個美國記者,但是應(yīng)該避免有意無意的西方視角,更應(yīng)該避免有意無意的迎合西方的視角。順便說一句,影片中馬海德如幽靈般似有若無,又隨時插話,會讓很多觀眾莫名其妙。
視角不準確,就無法把握住原著中像騰空而起的火焰一般吸引讀者的魅力所在。原著中保安城里聚集著一群高度自尊自信、說著春水般清澈的語言、擁有永不熄滅的火炬般熱情的革命者,電影里保安街頭的秧歌隊身穿1936陜北蘇區(qū)絕對負擔不起的嶄新演出服、群眾演員表情呆板肢體僵硬不知所措、原著中熱火朝天的紅軍宣傳隊變成了笨拙扭捏加穿幫的舞蹈團……
導演對節(jié)奏的把控不到位。蔣雯麗演宋慶齡、李雪健演魯迅,這兩位大咖的戲份也是影片宣傳的重點,然而其實很尬,何不做快進處理。和陜西官員吃個涮羊肉用去很多時間,明明斯諾中文不錯許多段落還是讓他說英文然后翻譯再響亮地來一遍,可是我們都已經(jīng)看字幕明白什么意思了呀。這樣下來,整個影片就非常拖沓了,如果不是原著粉,簡直就看不下去。可是本狼這樣的原著粉也看不下去,因為還原度也沒那么高。好比斯諾在火車上與一個年輕人關(guān)于紅軍的對話,影片里被旁邊一位老者嚴厲的“莫談國事”給打斷,而在原著里當年輕人覺得紅軍殺人太多時,旁邊的老人說的是“殺得太少”,給人無限遐想。
這部電影比較出彩的部分是在開始,當斯諾面對一位崇洋媚外甚至不知道詹天佑的鐵道部官員——像極了某些公知,還有饑民立于道旁餓殍無人掩埋的悲慘景象——我猜拍完這段之后資金就不夠充足了,所以后面很多場面都有點對付。
總之一句話,不推薦《紅星照耀中國》這部電影,但是推薦《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