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魯迅的作文
魯迅的時代,中國的文藝差不多勉強銜接著西方十八九世紀(jì)末。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紀(jì)文學(xué)史,法國人擺得出司湯達、巴爾扎克的好樣子,英國人擺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德國人擺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樣子,俄國人擺得出托爾斯泰或者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好樣子,印度還有個泰戈爾,也是好樣子——現(xiàn)代中國呢,謝天謝地,總算五四運動過后,留下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丟我們的臉——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國文學(xué)家,除了魯迅先生,哪一張臉擺出去,要比他更有分量?
而且魯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長衫,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長得跟蕭伯納一般高大,跟巴爾扎克那么壯碩,便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伤且擦糁谟胰文前验L胡子,或者像沈君儒那樣的光腦袋,古風(fēng)是有了,畢竟還是不像他。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 “五四”;非常地“中國”,又其實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為西洋的強大,固然在模樣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見優(yōu)秀的中國人,那種骨子里的儒雅凝煉,脫略虛空,那種被彼得盧齊準(zhǔn)確形容為“高貴的消極”的氣質(zhì),實在是西方人所不及。好比中國畫的墨色,可以將西洋的五彩繽紛比下去;你將魯迅先生的相貌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氣逼人,然而一點不囂張。
那年蕭伯納在上海見魯迅,即稱贊他好樣子,據(jù)說老先生應(yīng)聲答道:早年的樣子還要好。這不是魯迅會講話,而是他看得起蕭伯納,也看得起他自己。
我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說法只是我對老先生的一廂情愿,單相思,并不能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見不必征得同意,不過是自己說說而已。
中國第一好玩的人我喜歡魯迅的第二個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學(xué)論,就人物論,他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好玩”這個詞,說來有點輕佻,這是現(xiàn)在小青年隨口說的話,形容魯迅先生,對不對呢?我想來想去,還是選了這個詞。這個詞用來指魯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試著說下去,看看能不能說出意思來。
最近二十年,“魯迅研究”總算比較能夠?qū)Ⅳ斞阜呕厮娴臅r代和“語境”中去,不再像過去那樣,給他涂上厚厚的意識形態(tài)涂料,比較平實地看待他。那么,平心而論,在他先后、周圍,可以稱作斗士、先驅(qū)、導(dǎo)師、革命家的人,實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敢于斗袁世凱,魯迅就很欣賞;創(chuàng)建民國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計其數(shù);梁啟超鼓吹共和,蔡元培首倡學(xué)術(shù)自由,胡適宣揚民主理念,梁漱溟親力鄉(xiāng)村建設(shè)……這些人物不論成功失敗,在中國近代史都稱得上是先驅(qū)和導(dǎo)師,他們的事功,可以說均在魯迅之上。
魯迅一輩子叫喊國事天下事,可是你說他熱衷政治,他既不入國共兩黨,也不做官;你說他是個文人,他卻私下和當(dāng)時的“亂黨”交接甚密,還入過左聯(lián)。就拿他常被通緝這件事來說,將魯迅和政治家比較,也不算怎樣地不恰當(dāng)。據(jù)說,白色恐怖時期,魯迅曾經(jīng)認(rèn)真地向革命者打聽嚴(yán)刑拷打究竟是怎樣的滋味,可見他是準(zhǔn)備吃苦頭的。
老先生“迭宕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