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范文附教師評語
作文在語文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評價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尺度,是學生進行社會交際的重要語言手段。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高中生作文范文附教師評語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中生作文范文附教師評語一
冰雪覆蓋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團火來取暖;暗夜無邊的時候,我們需要點點星光來取暖;前途茫茫時,我們需要一盞航燈來取暖……
四季輪回,心里濾不去的是煩惱和憂愁,腳下略不去的是艱辛和傷痛。寒天冷日,讓我們用什么來溫暖迎風而立的自己?
留些真誠給自己取暖吧!
人類沒有了真誠,生活便沒有了分量。讓我們在真誠中舒展心靈的畏懼,在真誠中領略世界的風采。留住真誠,生命便有了前進的依托;留住真誠,你我便有了心靈的共鳴。
留些信用給自己取暖吧!
樹不直,無以成棟梁。讓我們在彼此的信任中開啟合作的大門,讓我們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飛心中的喜愉。留住信用,我們的眼睛便成了忘記的“監(jiān)視儀”;留住信用,我們的耳朵便成了背約的“除塵器”。人間紛繁蕪雜,留些信用給自己,我們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
留些誠信給自己取暖吧!
誠信是一面火紅的旗幟,旗幟不倒,真情永駐。讓我們在生命的海灘邊,拾取誠信的五彩貝殼,讓我們在你我的交流中,留些誠信做友誼的基座。商海浮沉,留些誠信,回報你的將是一片春光。
然而,面對篝火,我們需要自己帶上火柴才能取暖,走進暗夜,我們需要撥開心頭的云霧才能望見滿天星斗;身陷迷惘,我們需要航船啟航前就將航燈高高掛起!
同樣,誠信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支撐。眾人拾柴火焰高,真誠的相待,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霞彩!
無須感嘆世態(tài)炎涼,不必埋怨人心不古,因為美好的一切就在你我手中,正如誠信的期盼同樣在你我心中一樣!太陽每天都不辭辛勞地升起,點點跳躍的焰火仿佛也為你我而感動,真誠的相對,令你我更加坦然。
讓我們在誠信里感受溫暖。讓我們在誠信中憧憬明天。
評語:這篇議論文觀點明確,富有豐富的意蘊。題目即亮明觀點:留些誠信給自己取暖,且文章主體部分反復出現“留些真誠給自己取暖吧”,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論述語言有理有據、有力、富有文采、形象生動具體。
高中生作文范文附教師評語二
真誠也就是真心誠懇,不說謊,表里如一的意思。人人都喜歡真誠的人,而討厭虛偽的人,我也不例外。但有人認為真誠是絕對的,不管對誰,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這個觀點,粗一看,有道理,細一琢磨,有問題。
你想呀,當年日本鬼子大舉侵犯我國的時候,如果所有的中國人都堅守真誠待人的原則,死守著“別人對我不仁,可我不能對他不義”的古訓,那么還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所以說真誠不是絕對的,其碼對敵人就不能真誠,而應該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也許有人會說,對敵人是不能真誠,那么對朋友呢,總應該是絕對的真誠吧!依我看,也不盡然,那得看情況。如果您的朋友得了不治之癥,您真誠地對他說明了實情,會怎么樣呢?也許會加快他的死亡,這是您愿意看到的結局嗎? 也許又有人會說,對朋友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那么對自己的親人呢,這總應該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吧!依我看,也不盡然。請您想一想,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代表東吳向劉備討還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是怎么做的?他先讓劉備拒絕,然后自己代兄哭求,劉備才假裝答應先還給東吳三郡,并讓諸葛瑾帶著書信去找關羽,而關羽明白劉備及軍師的用意,說什么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硬是不給,弄得諸葛瑾空手而歸。諸葛亮對劉備是真誠的,可對他的親哥哥就不夠真誠了。這也無可厚非,各為其主嗎!由此可見,真誠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親人的利益與集體、國家的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則應該選擇對集體和國家真誠。 再者說了,你自己就沒有一點隱私?你希望他或她百分之百的了解您?在任何人面前都做個透明人?你愿意把您以前所做的各種傻事去到處傳播嗎?所以說,絕對的真誠是沒有的,如果有的話,你也就不存在了。 總而言之,真誠是相對的,待人真誠要看對象,還要看情況。
評語: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作者緊扣“真誠”這個話題,先擺出對方的錯誤觀點,接著擺出三個強有力的事實,將對方的論據駁倒,最后順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駁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高中生作文范文附教師評語三
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個癖好,只看,不點“分享”;只寫,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問為何?
答:拒絕平庸。
誠然,段子玲瓏,資訊新鮮,圖片醒目,視頻搶眼。但在我看來,卻只是下酒菜而已。詩歌才如灑,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腸過,心中留的,惟有發(fā)于心、懾而慷的個人真情和思維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則落入俗套,辜負了微表本身為人們提供拒絕平庸的平臺之妙用。
拒絕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淪于庸常。少年時讀《東坡題跋》,讀到蘇軾評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寫:“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執(zhí)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不禁撫掌而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若蘇軾真仿效退之寫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韓文之精妙,湮沒于千千萬萬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達留名千古,有力地評擊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之定論,豈是凡俗能及!
拒絕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緣故。姑且仍拿蘇軾舉個例子,雖放下仿韓文之舉,但從未放棄過生死意義的探索。其前后兩篇《赤壁賦》,以人生代謝之深刻大問,展縱橫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稱“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處,我不禁想起那個棄傳統(tǒng)而坦蕩獨行的林紓,以《韓柳文章研究法》而聞名,更以此詩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獨饒山水味,何須苦攻學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堅信“寧有種乎”,是自信“英雄不問出身”,只問是否跳出俗套,立為民生,言為心聲!
“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多在險遠,而人跡之所罕到焉。”我深以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遠方,連風景也如嚼過千遍的雞肋,愈發(fā)促使我們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絕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絕平庸而甘于平凡,這不是修辭的問題,而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
評語:文章起筆不凡,切入巧妙,兩用蘇東坡不落俗套著美文,名士風流傳千古的典型事件來闡明,要拒絕平庸,就要甘于平庸,不淪于庸常,以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和思考來踏出自己的路。雜文筆法運用嫻熟,縱橫捭闔之間頗現大氣和靈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議論類文章如何說好真道理來認證命題的優(yōu)秀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