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訓練:“林書豪奇跡”
第二周: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林書豪的父親林杰明從小就制定了嚴格的家庭訓練制度:每周訓練三次,每次90分鐘,風雨無阻。每天一放學,孩子們會迅速完成家庭作業(yè),然后從晚上8點半開始與父親一起訓練,項目包括基礎技術訓練以及2對2的對抗賽。林杰明確信:成功來自于扎實的基礎,從這個年紀開始苦練,這些技術將在他們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林書豪的高中gpa(平均成績點數(shù))4.2,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接近滿分,9年級就讀完相當于中國大學高數(shù)的數(shù)學ap,因為美國的常青藤盟校沒有體育特招生,林書豪是完全依靠自己優(yōu)秀的文化課成績考入的哈佛。上了哈佛大學后,林書豪急切地想證明自己,他幾乎把所有課余時間花在籃球上。但第一個賽季,林書豪平均出場時間只有18分鐘,場均4.8分,表現(xiàn)一般。林杰明教育兒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個哈佛大學的學生,完成學業(yè)是你首要的職責!薄坝賱t不達”,此時,林書豪才體會到這句中國成語的深刻意義,他開始合理分配學習與訓練時間,該學習時,一定全身心地撲在學習上,學習累了再到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這樣學習與打球二者相得益彰。不僅如此,他還當上了哈佛大學校報的編輯。XX年,林書豪在對康涅狄格大學的比賽中獨得30分;三天后他又拿下25分,連續(xù)第二年擊敗波士頓學院。7勝2負的開局創(chuàng)下哈佛大學男籃25年最佳戰(zhàn)績。一個身高僅有1.91米的華裔后衛(wèi)成為比賽主宰,ncaa賽場上似乎還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事。
XX年7月22日,林書豪正式與金州勇士簽約,踏入了自己和父親夢想中的殿堂——nba,XX年12月9日,勇士隊裁掉了林書豪,雖然幾天后火箭隊宣布簽下林書豪,但旋即又放棄了他。但就在這個月,林書豪成為自1977年以來,nba中前4場首發(fā)比賽總得分最高的球員(109分)。這一成就超越了艾弗森、奧尼爾,超越了喬丹,林書豪征服了美國籃壇。
根據(jù)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看待“林書豪奇跡”,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寫一篇800字的文章。
立意點:
1、相信自己,堅持信念;
2、抓住機遇;
3、和家庭要互相支持;
4、找到合適的體系;
5、不忽略周圍人的能力;
6、做第一個自己而不是下一個誰;
7、保持謙虛;
8、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
9、相信命運的眷顧;
10、時刻準備著。
學生示例——
大量的素材運用要“善思活用”,一定要切合題目、中心。
《厚積薄發(fā)》(節(jié)選)麥俊杰
我們熟知的nba明星科比,他精確的投籃、變幻的球步和讓人“望球莫及”的超級后仰三分跳投都足以使我們?yōu)橹畤@服。在光鮮的背后有的更多是血汗和傷痛,他深知再妙的球技也離不開基礎技能的厚積,技術已經(jīng)如此高超的他,仍每天的訓練跳投超過千次,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想要創(chuàng)造奇跡就必須日積月累,等待質(zhì)變的飛躍。
京劇大師“梅蘭芳”,委婉動聽的嗓音,婀娜多姿的身段,一抬手一低眉,時而沉吟時而長嘯,表演唯妙唯俏,令臺下觀眾如癡如醉,一切的技藝都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而成的。
《敢于挑戰(zhàn)自我》許思聰
如果說他的命運是破舊的花架,那么他的人生卻因挑戰(zhàn)自我而變得繁花似錦——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不怕被命運壓迫,只怕你沒有勇氣挑戰(zhàn)命運。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問到:“難道你沒有被這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的日子而感到絕望嗎?”霍金雖然是幾乎全身癱瘓,但他能用手指活動來表達,平靜的打出:“我并沒有絕望,雖然上帝把我釘在了這張輪椅上,卻沒有封閉我想象萬物的空間,這樣足以使我有勇氣卻面對,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彼幕卮疒A來全場熱烈的掌聲。霍金用自己的成就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身體上的遺憾化作自己的堅強、勇敢和自信,堅忍不拔地挑戰(zhàn)自己人生。
《勤奮鑄造輝煌》(節(jié)選)黃少勇
澳大利亞杰出青年演說家尼克胡哲,天生無手無腳,只有一個小小左腳掌及相連的來那個腳趾頭。童年,小朋友的嘲笑成了他的家常便飯,自卑和孤獨一路伴隨著他。10歲的他還曾試圖在家中的浴缸自殺,但經(jīng)過多少次的艱難抉擇,他開始了對命運的抗爭,不僅學會了刷牙、洗頭,學會用電腦,甚至像常人一樣玩滑板、游泳、踢球,如今,這個才28歲的年輕人拿到了兩個大學學位,獲得了澳大利亞“杰出澳洲青年獎”,還已經(jīng)在20多個國家進行演講,與數(shù)百萬人分享了自己的勵志故事。面對命運的困境,他沒有低頭,而是拼力奮斗,靠自己的毅力和勤奮做到常人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不在乎失敗,只求能為自己的人生添上精彩的一筆。
《良師益友》(節(jié)選)陳偉健
山黑地暗的時候,總有一個人手拿著一盞明燈引路;迷失方向的時候,總有一個人為你指明前進方向;受挫喪志的時候,總有人伸出援手拉你一把。每個人成長,都不是靠一個的力量前進的,還因為身邊有那么一群良師益友。
《成功只歡迎做好準備的人》(節(jié)選)李志明
張靜初,從小出生在農(nóng)村,夢想自己長大后能成為一個明星。小時候因為家里窮,她的哥哥總是去山上摘野果,可每次哥哥才會來的野果總會比別人多,于是她很好奇地問哥哥是什么原因,哥哥回答:“其實,我們每個人在樹上摘的果子都差不過,只是走回家的路上,我把地上的果子也拾了起來,因為只有拾到籃子里,才是屬于自己的果果。”張靜初明白了只有拾到自己籃子里的才是屬于自己的果實,她為了自己的夢想,在學校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利用課外的時間大量的閱讀書籍,參加各種校園的文娛活動,上大學后,還不斷去參演劇作,每個小角色她都會全力以赴,珍惜一次次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將它們視為自己的籃子里的“果實”,正因為她拾起的無數(shù)的果實,才成就了今日閃耀的明星。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節(jié)選)劉正偉
中國臺灣著名學者蔡康永的《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曾寫到:“15歲,覺得游泳很難,放棄了游泳;到了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18歲時,覺得英語難,放棄了英語,28歲,卻出現(xiàn)了一個很棒的但要會英語的工作,你只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一個沒有準備好的人,即便給了他更好的機會,他也無法接住,越是沒有準備,將來便會錯過越多讓你遺憾的風景。
二、平日閱讀訓練中善于積累,盡量做到一舉三得。積累時要思考和概括,思考人物的特質(zhì)或事件的性質(zhì),拓展材料的面,挖掘材料的深度,在理解中去記憶,才能有效成為作文素材。
《用激情燃燒生命之火》(節(jié)選)鄺艷超
只有有激情的人,才會對生活充滿期待和希望,每天開心的笑,會讓我們減緩憂愁,增添歡樂,向激情的目標邁進。梁宗岱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永遠禁不住的高興歡笑,即便大禍臨頭還是無憂的過日子,用僅有的一點光作引子,點燃生命之火,驅(qū)趕背后的影子和黑暗,他對文學的“狂熱”喜愛像燃燒的烈火般紅烈,無論是與人辯論、還是誦讀名著,他的激情總會讓那些失望沮喪的人們重新拾起對生活的期待,喚醒自己對世界應有的興趣。
《成功的背后》(節(jié)選)侯俊杰
回憶1890年,那刻鮮紅的晚霞燒遍了阿爾天空,茫然的他在金黃的麥田拔槍自殺,世界因此沉靜了下來。他出生歐洲一個經(jīng)營藝術品的大家庭,日夜受到藝術散發(fā)的氣息的熏陶,使之激起他那熱情如火的靈魂,為成為一位畫家,他不懈努力,為它而忽視世界的存在,他就是梵高。他那從來不顧忌自己的痛苦而為繪畫賣命,在燦爛的麥田下留下最絕望也是最熱烈的一筆。
三、突破固有的思考模式,挖深立意的點,語言表述要順暢之余,更要提升語言的感染力。
《看好,再走》(節(jié)選)鄭雪丘
如果你是一粒種子,不要妄想馬上成為蒼天大樹,應是汲取大地的養(yǎng)分,努力地成長起來。
如果你是一條小溪,不要幻想你可以擁有大海的浩瀚,應是沿途積聚點點水滴,匯集力量奔騰入海。
如果你是一張潔白的畫卷,不要奢求別人對你的贊美,應是留意沿途風景,畫出自己的一頁精彩。
慢慢長路,前有坑墻,摔跤是常事,想走,看好路再走。等待也是人生一門必修課;@球新星林書豪上哈佛大學的時候,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球技,卻屢次碰壁,父親教育他學會等待,“欲速則不達”,在等待中慢慢蓄積自己的力量,終于征服了美國籃壇。
曾有一位年輕人詢問著名作家姚雪垠“做人之理”,姚老說:“耐得住寂寞,放得不寂寞;難不住寂寞,一生寂寞!边@里面蘊含兩層含義,一是脫離鮮花和掌聲的寂寞;二是為理想獨自揮灑汗水,不理會世俗眼光的寂寞?v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成功的人不是從寂寞中走過來的,當我們看著他們贏來掌聲和鼓勵之時,不由感嘆他們那份不平凡沉毅的力量。
鄧肯,現(xiàn)代舞蹈的創(chuàng)始人,在接受萬人矚目的鮮花和掌聲之時,誰又相信她曾經(jīng)在追求夢想的征途中也遇到一堵堵厚實的墻,為了生計,她忍受著對夢想的壓抑,跳動著不屬于她的舞蹈,雖然受到了追捧,雖然贏得的名利,但是脫離貧困苦境后的她,毅然堅持走自己的夢想之路,自創(chuàng)舞藝,在舞蹈的藝術領域中掀起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也被譽為“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
磕磕碰碰是常態(tài),面對困難,心中仍需懷有夢想,等待時機,追逐自己的夢想,所以不要悔恨昨天,不要擔心明天,好好看好今天,累積生命的厚度,再走。
《出眾的定律》(節(jié)選)賴遠輝
書法家能寫一手好字,用的卻一定是上等的毛筆;劍術家亮出精妙劍藝,靠的不只是一把好劍。林書豪之所以出眾,靠的并不只是超群的球技,更重要是他不拘于球技,勇于往不同方向地發(fā)展自己,品學兼優(yōu),就讀哈佛大學時還擔任大學報刊編輯,這是他與其他一般球星不同的地方,也是他出眾的理由。
費德勒的網(wǎng)球生涯看似一帆風順,但其實他的付出比一般運動員要多,每當他的對手還在黃金海岸犒勞自己的時候,他卻仍奔波在訓練場上,強化自己的發(fā)球,側(cè)身正手、正反削球的技術,陪練的人數(shù)竟達30多人。如果別人付出的汗水是99%,那么費德勒付出的將是100%,這多出的1%就是他能叱咤網(wǎng)球賽場上的最大優(yōu)勢。
樂壇著名新人許嵩,他是歌手中文章寫得最好的,作家中音樂最出色的。他的作品中,一人包辦詞曲、錄伴音、混音配樂以及出版等大小事務。同時,他的詞曲風格清新,帶著一種細而不膩的感覺。就如他的作品《如果當時》的主旋律部分用著舒展的r&b慢拍,最精彩部分變換復古的“中國風”旋律,以曲中曲的方式呈現(xiàn),正是他的文學功底和音樂素養(yǎng)的完美結合,才開創(chuàng)了只屬于他一個人的獨特音樂風。
四、另類的思考。
《黑色的夢想》
憧憬光明的人,總以為發(fā)光的就是金子,高貴、奢華、閃爍。接近光明的人知道,那并不全是金子,有頑石、有苔蘚,就如田地里的石頭一樣。在光明之中生活的人知道,這攝魂的光束背后,是多少海岸、寒冷的擋光板。
我們身在一個愈發(fā)大眾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一步小心成為了大名人,或許是一句時事評論,又或是一種與時間的對峙,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不缺英雄,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焦點,可為此不擇手段、可趁虛而入。與其說他們時英雄,還不如說是被時代所折服、被騙的昏天倒地的烏合之眾。我們也許很難放眼世界,但可以放眼微博。在那里,有無數(shù)的名人,無數(shù)的“草根”英雄。他們有著半個城市人口的粉絲,被他們熱枕追捧,接受他們的糖衣炮彈。于是,在公眾的眼里就有了那樣大量的“光明”,自信。人們深信一個經(jīng)典能被自己親身制造,便不遺余力的向著幸運的“城市”出發(fā),為了成名,為了利益。
在人們沉溺在虛幻的、強大的名流當中,不知道其中有無真正意識清楚的人,能夠清楚自己真正想得到的到底是何物,或許就會有人重新振作,拾起心靈的那一方凈土,種植屬于自己的天地。
姚明的帶傷退役,再到易建聯(lián)的默默無聞,我們在美國籃壇似乎再難找到能夠震撼我們的中國心的人物,但和他們恰恰相反的是,近期連續(xù)六場比賽成為球隊和比賽的核心的人物,超越無數(shù)傳奇人物,竟是一個有著哈佛學歷的優(yōu)等生名號的華裔后衛(wèi)——林書豪。所有人都驚嘆他為“奇跡”,因為這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想,一切來得太多突然。
在驚訝之余,我們自然會像研究者一樣細數(shù)他的童年、成長、成功的路程;蛟S我們不該稱之為“奇跡”,因為他的背景不是溫暖的豪門大院,不是獨坐七日而終得明了的頓悟,他與絕大多數(shù)成功的人一樣,都做出過一樣多的努力,他會不遺余力的學習,會全身心投入球場,更會在名流中尋找突破口,超越自己。
被稱為奇跡,也許只是他的名聲一振,而他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自然。
《無題》
人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本是一張白紙,但終究會被外界所影響,為了追求塵世的繁華與炫麗而失去本真,為了外界的贊嘆與艷羨在人生的白紙上涂畫一幅本不喜愛的圖景。
這個世界存在太多的喧囂和浮華,人總是易難在這樣五彩斑斕的世界中頭暈目眩,迷失自我。為了奪得眾人的贊美與艷羨,許多人總渴望自己成為星空中的炫目的那一顆星星。
虎媽、鷹爸等“特殊教育”已眾人皆知,如今,紅得發(fā)紫的林書豪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人們關注的林書豪在生活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更關注這一位近乎完美的天才是如何被培養(yǎng)出來。不用多久,許多父母得知林書豪父母的教育方式后便會如獲至寶,將他們的教育方式復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渴望孩子能擁有如林書豪那樣的輝煌人生。
但是人生是無法復制的,也不應該是復制的。許多父母自以為是認為孩子將來取得成功,站在金字塔的頂端,那便是幸?鞓返。且不說復制名人明星的教育方式能否獲得成功,即使如心所愿呢,孩子成才了,受眾人追捧,享盡繁華,那樣的快樂是恒久的嗎?是真實的嗎?也許不,就如孩子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為了獲得親友的好評,而掩飾自己的本性,最終,他們也許獲得了外界的贊揚和認可,他們笑了,但這樣的笑卻不如孩子們隨本性而做,即使大人們看來是任性頑皮帶來的笑更快樂,真實。
也許每個人都想過: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難道就是為了站在某一個高度,享受萬人仰望帶來虛榮心的滿足嗎?我想每個人原本都有一種自己想過的生活,只是在這樣繁華喧囂的塵世中遺忘。其實,生命本身也許只是一段時光,其實本身并沒有意義,而是在于你在生命這段時光是否做了你認為有意義的事。因此,生命的意義對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注釋,沒有對與錯。從這個角度來說,罪犯或惡人或許也有存在的意義,因為他們或許也完成了自身對生命的詮釋。
我們不能因為給予了孩子生命而束縛孩子的自由發(fā)展,若父母給我們復制人生,那么,他們就是對我們生命的踐踏和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