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二十七年五月,齊田錛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jīng)·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錛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九月,秦衛(wèi)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錛伐我東鄙。九月,秦衛(wèi)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wèi)鞅,我?guī)煍】!?br>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見上。)
王攻衛(wèi)鞅,我?guī)煍″。(見上。?br>
二十八年,城濟陽。(《水經(jīng)·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秦封衛(wèi)鞅于鄔,改名曰尚。(《水經(jīng)·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wèi)鞅于鄔,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遷于薛。(《水經(jīng)·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史記》索隱引同,正義引作‘三十年’。)
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jīng)·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蘇胡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于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鄭威侯與邯鄲圍襄陵。(《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斣陲@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紀年》:[詩銘案:‘紀年’二字原脫。]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妒酚洝の菏兰摇芳猓骸癜浮豆盼摹罚骸盎莩赏跞,改元稱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薄
王與諸侯會于徐州。(《史記·六國表》魏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以相王。)
于越子無疆伐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遂釋齊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端(jīng)·伊水注》、《后漢書·黃瓊傳》注、《路史·后紀》十三引《紀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圆辉坪文辍#
三十六年,楚圍齊于徐州,遂伐于越,殺無疆。(《史記·六國表》顯王三十六年,楚圍齊于徐州!对酵蹙溘`世家》:‘楚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吳故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鞆V曰:‘周顯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國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訛,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龍賈及秦師戰(zhàn)于雕陰,我?guī)煍″。(《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
王會鄭威侯于巫沙。(《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成侯七年,王會鄭威侯于巫沙。’此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陰、皮氏。(《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陰、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歸我焦、曲沃。(《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淪泗,沒于淵。(《史記·封禪書》:‘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福捍司嗲夭⑻煜乱话傥迥辍#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敗我襄陵。(《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六年,楚敗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八年,顯王崩!
慎靚王(《史記·周本紀》:‘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
元年辛丑。(《史記·六國表》慎靚王元年。集解:‘徐廣曰:辛丑!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秦取曲沃、平周。此較后二年。)
二年,魏惠成王薨。(《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紀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薄妒酚洝芳庵^:‘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藦募庹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