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古今談
油條,原來叫“油炸檜”這種傳統(tǒng)的早餐小吃,據(jù)傳說還有一段故事。
《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一伙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南宋軍民對此無不義憤填膺。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兩個賣早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面團,分別搓捏了形如秦檜和王氏的兩個面人,絞在一起放入油鍋里炸,并稱之為“油炸檜”。一時,買吃早點的群眾心領神會地喊起來:“吃油炸檜!吃油炸檜!”
為了發(fā)泄心中憤恨,于是人們爭相仿效。從此,各地熟食攤上就出現(xiàn)了油條這一食品。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條稱為“油炸檜”。
湖北的炸油條有兩個幫系,即分為府幫和黃陂幫,府幫習慣“單條”操作,黃陂幫則慣“雙條”操作,兩者各有所長。在一次飲食技術表演會上,府幫師傅一次用面粉五公斤,炸出油條百根,一根不多,半根不少,色澤黃亮,松泡脆香,根根酥韌能豎起,長短粗細均勻,奪得油條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