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燕窩及其滋補(bǔ)功效
燕窩是兩種褐雨燕所筑之巢。這兩種燕與普通的燕子是不同的候鳥,棲息于東起菲律賓、西至緬甸沿海一帶荒島的山洞里。它的嘴下有兩個很發(fā)達(dá)的唾液腺,以其所分泌的粘液筑巢于垂直的山洞石壁近頂高處,或洞中天然的裂隙隧道中,隧道極深而彎曲。洞內(nèi)極暗,隧道內(nèi)更無亮光可言,但褐雨燕在洞內(nèi)飛翔不會碰壁,因它飛翔時發(fā)出急速的拍擊聲,憑它對回聲的敏感,能知自己距洞壁的遠(yuǎn)近;但其拍擊聲在人身上不能反射,使褐雨燕常會碰撞人身。褐雨燕早出晚歸,白晝能飛得很遠(yuǎn)去覓食,日落黃昏時飛回,群集在洞前捕食飛螞蟻和其他昆蟲。在高處常有鷹類等候著,伺機(jī)獵捕雨燕,重演“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褐雨燕筑巢時所吐的唾液粘性很大,如同膠水,能牢固地粘附于石壁。所筑之巢窩,形如杯、碗。窩即已干的唾液,觸之有橡皮樣感覺。所筑的窩呈白色,售價較高。所筑的窩常夾有羽毛,顏色帶黑,售價低一些。還有一種燕窩帶有紅色,稱為“血燕”,被認(rèn)為是鳥的血,最為名貴,滋補(bǔ)力最強(qiáng),售價最高。
據(jù)說,燕窩被采摘后,褐雨燕家園被毀,既失棲身之處,無地自容,又無處產(chǎn)卵哺雛,故急于重新筑窩,而筑窩是一件辛苦之事,褐雨燕在心力交瘁之下,嘔心瀝血,不但吐出了唾液,甚至連血絲也吐了出來,因此窩上留有血色。中國人一向相信,鳥在悲傷或辛勞過度時也像人一樣會吐出血來;中國傳說中不是有個“啼鵑泣血”的故事嗎?其實(shí),燕窩上的紅顏色并非雨燕的血;血凝固后,原來紅色的血紅素只會被氧化成黑褐色的高鐵血紅素。燕窩上的紅色,是巖壁上的氧化鐵所染成。吃了氧化鐵、或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雨燕吐出來的血,都不見得會有特別滋補(bǔ)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