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幽遠的南郭寺內靜悄悄的,只有少數幾個游客,寺內唐松漢柏隨處可見,柏木森森,荒草萋萋,靜耳細聽,隔壁的廟堂里不時傳來一陣陣古遠的誦經聲,更給這座千年古剎帶了一種古老安謐的氣息。
“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這是杜甫當年描寫南郭寺內一棵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的柏樹和南郭寺內的北流泉,北流泉已毫無蹤影,杜甫筆下的那棵有著2500年樹齡的古柏仍然橫亙在寺內,粗大干枯的枝椏頂尖上又發(fā)出了些許嫩枝。顯示其強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
杜甫“老樹空庭得”的詩句也許就出自這棵千年古柏上,只見寺廟周圍的老樹上不一會兒就飛來幾只拖著長長彩色尾巴的鳥兒,它們在冬日里的陽光下嘰嘰喳喳地叫著,一會兒蹦蹦跳跳到這棵樹枝上,一會兒又飛到相鄰的另一棵大樹的樹梢上,伸長脖頸發(fā)出悅耳的鳴叫聲。寺前寺后的大片樹林將南郭寺緊緊環(huán)抱。我一邊走一邊在暗暗的想,如果是夏天,南郭寺一定是一個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杜甫就住在南郭寺內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院內,小院寧靜安謐,幾桿翠竹在風中恣意地搖曳,幾棵蒼松翠柏點綴在竹林里,前后左右的山坡上荒草萋萋,看不到一抹綠色,惟杜甫居住的院子里卻綠影婆娑.原來杜甫居住的院子里有一眼井,據說富含27種礦物質,附近的村民和居住在市區(qū)的市民,經常有人拿飲料瓶和盛水的器皿到南郭寺杜甫居住過的的院子里盛井里的水,再把它背回去喝。
在一條不到20米的剛落成的《杜甫秦州雜詩詩碑》上,刻著杜甫住在這里的一個時期所有的詩。當我站在詩碑前讀到一首杜甫的“囊中空羞澀,留得一錢看”古詩時,心中不由一陣凄然,當年杜甫生活貧困可見一斑。而新落成的杜甫雕塑,杜甫神態(tài)安詳的斜倚在一塊石頭上,手里居然端著一個酒杯,我在想,窮苦的詩人杜甫當年連一頓飯都吃不上,那里還有酒喝,倒是杜甫祠堂里的塑像神態(tài)安詳,與杜甫當年的情景也許有幾分相似。
令人欣慰的是,南郭寺經過近幾年的整修擴建面貌渙然一新,佛門殿宇翹脊飛檐莊嚴而肅穆。院內以三座牌坊式的大門為區(qū)劃,組成東、中、西三個大院。西牌坊門前有兩株千年古槐,樹圍分別達9.7米,樹高25米。院內磚砌勾欄圍護著兩株南北欹側的千年古柏,生長在西院西北角斜插房脊而上的一株樹是寺內稀有之樹種,已被作為重點文物保護了起來。
一路上我都在揣想,除過戰(zhàn)亂的因素外,杜甫大概也是一個喜歡四處漂泊,喜歡游歷名山大川的人,其實,以杜甫當時的生活背景來看,杜甫出行純粹是為生活所迫,“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也正是杜甫一路飽嘗艱辛,體察民情,對老百姓苦難的生活有較深刻的了解,對窮苦老百姓寄以深切同情,其詩歌大膽揭露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
我一邊走一邊在思考著,也許杜甫就像一位行吟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吟,杜甫就像一;鸱N,走到哪就把自己的詩歌播種到哪,從長安到鳳翔,從鳳翔再到秦州,從秦州到同谷再到成都,杜甫一路行吟,所到之處均留下了自己的墨跡,其詩歌成就也達到了最頂峰。
這有點像當今的高官所到之處均要題詞一樣,所不同的是杜甫一路顛沛流離,過的是饑寒交迫的生活,而高官們則一路前呼后涌、錦衣玉食,一路車前馬后有人奉陪,高官們看到的都是形勢一派大好,到處鶯歌燕舞,而杜甫看到的卻是大多數老百姓的苦難,看到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當我游覽完南郭寺時太陽已西斜,出了南郭寺的大門,站在南郭寺門前高高的亭臺上,只見皚皚積雪把南郭寺周圍的黃土梁,大大小小的山包土峁遮蓋了,干枯的、蒼綠的樹上掛滿了厚厚的積雪,青岡木和柏樹,針葉松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把南郭寺所有山頭覆蓋的嚴嚴實實,站在任何一個土梁上,都能俯視空曠的原野、山川、河流,那綿延的籍河水緊緊環(huán)抱著秦州城,秦州城里的高樓大廈,對面山梁上的土峁村莊盡收眼底。在我的身后,肅穆寧靜的杜少陵祠堂靜臥在一片唐松漢柏之中,此刻的南郭寺正沐浴在一片昏黃的晚霞之中......
※本文作者:一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