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i)颍瑒∫。很古老也很悠久的一個詞了。千年之前就有戲,但不失為門今天的國粹“京劇”。京劇是道光年間,漢劇與徽劇融合而成。京劇與所有的藝術(shù)一樣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與鮮明的時代特征。你聽說過少數(shù)民族唱京劇嗎,你聽說過江南水鄉(xiāng)唱信天游嗎。《袁門斬子》、《穆桂英掛帥》是儒家忠孝知道的充分體現(xiàn)!顿F妃醉酒》正是四海平定、國家安寧的映射。我們較熟悉的《沙家浜》又是中華大地民族危機到來時,軍民團結(jié)共同對付敵人的反應(yīng),同時還透著婦女解放的理性之光。從《天朝田畝制度》到五四到抗日,婦女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阿慶嫂這樣的婦女還在敵后做了大貢獻呢。每一種藝術(shù)都是生活的精品。千百年來,京劇發(fā)展成了中國文化的標(biāo)志性藝術(shù),也是文化為大包容性的必然結(jié)果吧。
漢戲、黃梅戲、皮影戲,在民間傳唱著。內(nèi)容多是反映生活的,只是地域不同罷了。沒有政治色彩、經(jīng)濟意識、行幫觀念和文化界限。而其中皮影戲更是堪稱民間奇葩。它發(fā)源于陜北,是把熟牛皮壓平、晾干做成道具,又叫牛皮燈影子。一位天子懷念意識的紅顏知己,相思成疾,民間藝人就演皮影戲來解其之痛。皮影戲是孤獨的,導(dǎo)引看不到觀眾。戲在繼續(xù)著,戲客都散了,那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啊。中國的皮影戲最初演的是《老鼠偷油》、《美猴王》,傳到國外就有了馬車、貴婦、和晚禮服。以《輕松時分》為代表的動漫劇充分發(fā)揮了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沒有人再去導(dǎo)演皮影戲了,但我仍然懷念著一逝去的文化,人類都向前發(fā)展,這固然是好事,當(dāng)不要忘了古老的藝術(shù),讓它永駐藝苑吧。
我們西北人所說的戲只指秦腔。生旦凈末丑一樣不缺。唱戲,多是吼戲,唱戲的人須臺步、手勢、表情、唱調(diào)高度結(jié)合協(xié)調(diào),可以說,難度極大。山里人誰也能吼幾嗓子,算是壓抑生活中的爆發(fā)吧?催^《信天游》的人都能體會到秦腔的雄宏粗獷。只有西北漢子在西北的涂得上才能吼出西北的秦腔。其實,最早的秦腔發(fā)源于甘肅天水一帶,但卻鼎盛于陜北。賈平凹的《秦腔》寫得句是真真實實的秦腔,真真實實的戲。和那東北二人轉(zhuǎn)同放光彩。
?wèi)虬l(fā)展到今天,已從本義引申為走過場,戲的目的也從湊熱鬧、逗人開心演化為嘩眾取寵、掩人耳目。于是,便有了逢場作戲之說。這樣不好,所幸這樣的人不多。唱戲的人又叫戲子,說是以前有位皇帝特別疼愛出生不久的小皇子,而小皇子又愛哭,無奈,重金請人戲哄。于是就有了“戲子”這個來歷。有人夢想演戲以他搞自己的身價,又有人脫下鳳冠霞衣,掩去眉目從折子戲里走了出來,還有人自言自語的對白,讓別人好好看戲,自己在獨角戲里流淚心碎。戲子說:華麗的舞臺,沉浮的人生,人群散去,面對落幕的孤獨,戲子啊戲子,沒有自己的名字,也沒有自己的顏色,縱然演過千般角色,都是別人的故事。
?wèi),就是把生活搬上舞臺。生活無所謂真假,假戲真唱,真戲假唱,唱著唱著,就沒有了戲里戲外。久而久之,就露出了狐貍尾巴,反是欲蓋彌彰。與其這樣,不如坦坦蕩蕩做人。再說,能稱得上戲的,就不是簡單的演一下就行了,那是生活的精品,要品味,要斟酌,找到真諦,找到意義。人人都是一出戲,那就常想想,自己再折出戲里演的是什么角色,該怎樣及時更換場景,最重要的是,戲要怎么演下去。
說戲就說到這里,望眾生無論欣賞國粹,還是民間小戲,抑或逢場戲時,都學(xué)會于生活的舞臺中品人生百戲,演好自己的戲。
※本文作者:死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