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關于誠信的演講稿(精選3篇)
初二關于誠信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誠信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早在古代,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彼磉_了誠信的重要性。是啊,一個守信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幫助,而一個不守信的人,走到哪里都會碰壁。一個守信的社會是由守信的人們組成的,只有你以誠待人,別人也才會以誠相待,才能形成一個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
貞觀七年,唐太宗視察朝廷大獄,有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等待批準執(zhí)行死刑。太宗不主張嚴刑酷法,而是務求寬簡,力主以自己的治國理念創(chuàng)造和諧、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經(jīng)過反復審核,罪無可恕、死無可冤的人,他還是向死囚們詢問是否有什么要求,死刑犯們表達出了對再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強烈渴望。太宗經(jīng)過沉思后,宣布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決定:死囚們可以回家與親人最后生活一段時光,但來年今天必須準時自行返獄伏法。官員們擔心死囚們一定會食言,太宗卻回答說“朕不負卿,卿亦不負朕!”結果到了第二年,果然390名死囚無一逃跑,全部前來“領死”。唐太宗出于感動,將其全部赦免。太宗與死囚們以誠換信的做法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好的影響,使得人們將誠信看得更為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為他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誠信之風貫穿古今,誠信之河流淌千古。在廣西橫縣羅鳳村,無人菜攤同樣是誠信的典范。村民們每天把從菜地里采來的菜捆成均等的捆兒,放在菜攤上,并且標上“一元一把”,把錢袋子掛在籃子上,就去干活去了。等到傍晚時分,再來取回錢和剩下的菜。來這里買菜的村民們?nèi)羰强瓷狭四陌巡,只需要把錢投入籃子上的錢袋里就能自助買菜。若遇找零,只需從錢袋里自取。不只是本村的人,外地人到此買菜也遵循這種風氣。幾十年來,無人菜攤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有人拿了菜不給錢,或者是籃子里的錢被人偷走的情況。賣菜人和買菜人在菜與錢的交易的同時,也是在以真誠換取信任,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原則,這種原則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最原始、最淳樸的互相信任上的。如果說唐太宗與死囚之間的誠信之約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在羅鳳村,這種信任則完全是出于人與人之間自發(fā)的心靈的照應和交融。
誠信,在你我心中。因此,誠信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基本標準,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對他人誠信是一種道德品質(zhì),會贏得別人的信任,使你的人格得到升華;對社會誠信,社會就會容納你,接受你,你的人生會變得更美麗。誠信對社會、誠信對國家,是誠信對己、誠信對人的升華。它不再是一種行為,一種態(tài)度,而是上升為一種精神文化。我們都要從自身做起,以心比心,以誠換誠,共同構建和諧、寬容、文明的社會。讓誠信之風吹遍華夏,吹向世界!
初二關于誠信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誠信像火,一團熱情的火,它能驅(qū)趕你心中的黑暗,為你照亮遠方;誠信像水,一滴純潔的水,它能洗凈你心中的污濁,為你清涼解渴;誠信像金,一塊在生命中閃閃發(fā)光的金,它能替你分辨出誠信和謊言中的含金量;誠信像土,一畝純潔之土,它孕育著世間的萬物,使得世界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誠信像木,一顆扎根之深的木,它充當著一名保衛(wèi)者,他用生命捍衛(wèi)著誠信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上響有名譽,不是因為她人多地廣,也不是因為它歷史悠久,而是因為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德。孔子曾說過“人不信而不立”。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得講究誠信,以誠為本。自古以來,我國歷史上的眾多名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名譽大江南北,靠的就是誠信。其實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一切,一旦失去,也就無法挽回。因為誠信無價,它是用任何東西都換不回來的。
小時候,我聽媽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對夫妻是做賣酒生意的,因為酒中不摻水,所以生意十分紅火。后來丈夫外出經(jīng)商,回來后發(fā)現(xiàn)店中生意冷清了許多,妻子病臥在床。丈夫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妻子回答說:“我在酒中摻了水,賣了些錢,可后來買酒的人越來越少了!闭煞虮У卣f:“你把你的誠信僅用摻水騙來的錢賣掉了!逼拮勇牶,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妻子”一樣的人,他們的出發(fā)點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他們利欲熏心,他們貪得無厭,為了自己的利益寧可違背良心也不肯腳踏實地。但也有一些像“丈夫”一樣的人,他們以誠為本,像大樹那樣,不求像果樹那樣能夠有豐碩的果實,果,也不羨慕能擁有像花兒那樣的美貌,寧愿深深的扎根,為人們遮風擋雨。
其實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言而無信則自取滅亡。如果人無誠信,則更無法讓他去做別的大事,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我國民間常流傳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句話就應證了:作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就應該講究誠信,為自己曾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負責。
擁有誠信,就等于擁有了整個世界!
初二關于誠信的演講稿 篇3
誠信乃立身之本。誠實守信,就是確立了自己為人的基本準則,就真正有了做人的尊嚴;誠信,乃立業(yè)之端。人有信,則人信之,朋友四海,人人都愿意向你伸出手來;人無信,則人避之,孤家寡人,落到寸步難行的地步。
誠信,乃立身之本。魏文侯是戰(zhàn)國時魏國國君,有一次他與掌管山澤的官約定打獵。這天,喝著酒十分快樂,天又下雨,魏文侯要出動,左右的人說:“今天飲酒興致正高,天又下雨,您要去哪兒呢?”魏文侯說:“我與掌管山澤的官約好打獵,現(xiàn)在雖然非常快樂,但怎么能失約呢?”于是冒雨前往,自己親自告訴掌管山澤的官取消打獵。
誠信,乃立業(yè)之端。美國雜貨店大王烏克羅普所辦的烏克羅普公司,對服務行業(yè)有獨特的貢獻。他說:“我們信任每個消費者,他們也信任我們!比绻櫩屯藥уX或支票,只要在記錄本上簽個字,就可以拿走物品,顧客可在下次購物時再付款,據(jù)調(diào)查,顧客樂于光顧這家公司,主要是該公司的寬宏大量和真誠。
還有就是,楚漢時期的季布,重諾言,守信義,時人更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贊言”。可見,誠信,在人們的心目中,比金錢更重要的很多。
誠信的人,言行一致,不文飾,不虛美,胸懷坦蕩,光明磊落;誠信的人總是以真實的一面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時候,所以誠信的人總是贏得普遍的認同。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公元前470年,魯哀公在五梧這個地方設宴,會上,魯國大夫孟武伯對哀公寵臣郭重表示厭惡地說:“你怎么長得這么胖?”哀公插話說:“是吃諾言吃多了,能不胖嗎?”孟武伯有職無權,很嫉忌郭重。孟武伯又有個壞毛病,即說話不算數(shù),魯哀公對此很不滿意,因此在這里借機諷刺他,意思是說話不算數(shù),只圖自己占便宜,孟武伯原以為諷刺郭重可以出出氣,結果反倒是自己鬧個沒趣,結果宴會不歡而散。
不誠信有可能欺騙一時,但長期下去,尾巴肯定會露出來,而且從此失去人們的認同,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人生短暫,歲月無情,讓我們以誠信來體現(xiàn)對生活的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