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分鐘小故事演講(通用3篇)
語文三分鐘小故事演講 篇1
親愛的同學:
或許你們都聽說過“上有初三高三,下有火海刀山。”可我卻想說:“上有初三高三,下有綠水青山。”直面初三,雖然困難不斷,但我卻從中領(lǐng)略到了愛和樂。我知道那是真正的愛和樂,因為他們都經(jīng)過了苦難的歷練。
在步入初三的日子里,為了讓我在早起讀書前能吃上香噴噴的早飯,母親凌晨五點就爬起來了。待做完飯后,她悄悄地坐在我的床旁,靜靜地看著我。當?shù)谝豢|陽光射入屋內(nèi),我開始睜開惺忪的睡眼時,母親才將我叫醒,輕輕地把我從似乎有著磁性的床上扶起來。頓時,一切的疲勞都消失了,只覺得母親那溫柔的雙手如清風般將我托起,一股實實在在的愛意似清泉般充滿整個身軀。吃完飯,母親又不辭勞苦地將我“護送”到車站。其實,我已經(jīng)足夠大,可以自己去了,但我知道母親為了我能安全地到校上學,她心中總還是有些放心不下。去學校的路上,要橫穿一條公路。這時,母親如往常般拉起了我的雙手,身子朝前護住我,并觀望著對面來的車,在確定車子開過無危險后,她才拉著我走過那條撒滿幸福的馬路。母親的手軟軟的,有些許汗,不時透過來暖意,這是愛!我的心被那濃濃的愛意包裹著,真甜真美!踏上了公交車,望著母親漸漸遠去的身影,心中真有一種不舍,每一次想到母親朝我揮手告別的情景,我的心溢滿了愛。我堅信擁有了這份愛,可以實現(xiàn)我求學求知的夢想。面對困難,我可以橫掃千軍,所向披靡!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無窮樂。“天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步入初三,我愜意地在書山題海中翱翔,品味著范仲淹先生的這句詞,竟頓覺我與他同處于一個時代:誰敢說巴山蜀水不是凄涼地?誰敢說懷才不遇不是對有志之士最冷酷的際遇?可范仲淹先生卻能在其中把酒當歌,領(lǐng)略山水,抒發(f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此情此景,怎不叫人嘆為觀止!步入初三,我與先賢交友,在書山題海中領(lǐng)略人文之美;步入初三,品償艱辛,錘煉了我不屈的意志;步入初三,與偉人交流,激發(fā)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人生夢想!
初三是人生的奠基之作,初三是一塊驗收我們成色的試金石,收獲了知識,收獲了理想,我們的人生會大放異彩!同學們,請抓住這個絕佳的機會,勇敢地步入初三吧!
祝同學們學習不斷進步!
語文三分鐘小故事演講 篇2
童心向黨 愛我中華 我們的祖國,她從歷史悠久的文明中走來,帶著青銅文化的輝煌,帶著四大發(fā)明的璀璨;帶著唐詩宋詞的華章,帶著絲綢之路的燦爛……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和六十年新中國繽紛花季,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jié)成一個主題:愛我中華!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我是炎黃子孫,我是文明古國的子孫后代!中國,今天能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無數(shù)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烈前赴后繼英 勇奮斗的結(jié)果。周恩來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人民敬仰的一代偉人,不就因為他從小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鞭策自己;現(xiàn)代科學家童第周從一個后進生變成了轟動 西方科學界的中國留學生,這股動力不就來自他的堅定信念——“外國人能辦到的,中國人也能辦到”;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不畏艱辛遠涉重洋回到祖國,為祖國 奉獻了一生,因為他一直以來不變的崇高信仰是他歸國時感人肺腑的“祖國啊,我回來了!”
一路坎坷、一路動蕩、一路豪情、一路悲壯。送走了黑暗,送走了迷茫,迎來了勝利,迎來了霞光。六十個春秋,有多少雷鳴電閃,有多少風雨蹉跎,有多少潤心的 春雨,有多少秋實的豐碩。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中華為之沸騰!北京成功舉辦奧運,華夏兒女無不揚眉吐氣,豪情萬丈。祖國,你用傲然騰空的“神舟七號”載人 飛船,在云霞里托起黑眼睛的輝煌。 從此,我們在春天耕耘希望,在金秋收獲喜悅,我們用智慧創(chuàng)造奇跡,用力量譜 寫和平的篇章!從此,我們的祖國,日新月異,流光溢彩,正快步跨入嶄新的時代!
我們是祖國的驕子,是新時代的寵兒。我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新人,我們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我們要繼續(xù)和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立振興中華之志,把愛國之情化為效國之行。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為把祖國建設(shè)成現(xiàn)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親愛的祖國!我們?yōu)槟膫ゴ蟾械津湴,為您日益繁榮昌盛感到自豪;親愛的祖國!祝愿您沿著偉大的航標乘風破浪,奮勇前進!六十年的輝煌,六十年的記憶,六 十年的成果,驚天動地,感人肺腑。讓我們一起高歌:“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 中華,建設(shè)我們的國家…… ”
語文三分鐘小故事演講 篇3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個人不可抗拒的天災(zāi)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zāi)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癥,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yè)失敗。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做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yīng)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苦難不同于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zhàn)的快感,而我們?nèi)淌芸嚯y總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為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總是完全消極的嗎?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guān),并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蛟獾娇嚯y時,它便醒來了。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么,苦難之為苦難,正在于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對象,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不成為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于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tài),應(yīng)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們忙于瑣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可是,當我們遭到厄運時,我們忙碌的身子停了下來。厄運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眼光。古羅馬哲學家認為逆境啟迪智慧,佛教把對苦難的認識看做覺悟的起點,都自有其深刻之處。人生固有悲劇的一面,對之視而不見未免膚淺。當然,我們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紅塵。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苦難不僅提高我們的認識,而且也提高我們的人格?嚯y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nèi)在的尊嚴。譬如失戀,只要失戀者真心愛那個棄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極大的痛苦。但是,同為失戀,有的人因此自暴自棄,委靡不振,有的人為之反目為仇,甚至行兇報復(fù),有的人則懷著自尊和對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間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異。當然,每個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變的,他對痛苦的態(tài)度本身也在鑄造著他的人格。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只要他始終警覺著他擁有采取何種態(tài)度的自由,并勉勵自己以一種堅忍高貴的態(tài)度承受苦難,他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著自己的人格。
凡苦難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質(zhì)。不過,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喪失了某種重要的價值,但同時人生中畢竟還存在著別的一些價值,它們鼓舞著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難。譬如說,一個失戀者即使已經(jīng)對愛情根本失望,他仍然會為了事業(yè)或為了愛他的親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種苦難,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著其余一切價值的毀滅,因而不可能從別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氣。在這種絕望的境遇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么,這意義幾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有一個名叫弗蘭克的人被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凡是被關(guān)進這個集中營的人幾乎沒有活著出來的希望,等待著他們的是毒氣室和焚尸爐。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確實都遭到了這種厄運。但弗蘭克極其偶然地活了下來,他寫了一本非常感人的書講他在集中營里的經(jīng)歷和思考。在幾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沒有被集中營里非人的苦難摧毀,正是因為他從承受苦難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他說得好:以保持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nèi)在成就,因為它證明了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項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