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精選5篇)
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 篇1
良好的儀表,打開交往的大門
我們經(jīng)常說:教師要為人師表。為人師表不僅指內(nèi)在的品行,還要有得體的外表,教師的儀表包括衣著、打扮、談吐、儀態(tài)等。儀態(tài)中面部表情尤為重要。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yǎng)成功的‘語言’,比嘴里講的語言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所以,當教師面對幼兒家長時,首先要微笑。微笑是陽光,是春風,是溫暖心靈的鑰匙,是人與人感情溝通的一座橋梁;微笑是理解,是尊重,是關愛,微笑能使彼此的生活更快樂。每天放學時,老師將孩子送到園門口,家長在園門口接孩子,整個接送過程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鐘,但一個學期累加起來,卻是我們與家長接觸最多的時間段,老師的狀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也許一天工作下來,我們已經(jīng)筋疲力盡;也許這時候我們剛剛上完一個教育活動,有點口干舌燥;也許這時候我們剛剛絞盡腦汁寫各類反思而有些疲乏;也許剛好有幾個搗蛋的小調(diào)皮,讓我們焦頭爛額……當我們帶著孩子走到門口、轉(zhuǎn)身面對家長的一剎那,我們必須拋開一切煩惱,露出最真誠的微笑,向家長一一點頭示意。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收獲更多的微笑,并把快樂傳遞給所有的家長。
良好的儀表就像一張質(zhì)地精良的名片,使家長第一眼就對教師有好的印象,在心里接納教師,為彼此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良好的儀表又像是一塊“敲門磚”,敲開教師與家長交往的大門,為彼此的溝通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策略性的交談,取得家長的信任
首先,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態(tài)度要真誠。作為幼兒教師,要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涂,孩子的調(diào)皮,是一種可愛。所以當個別孩子有一些小錯誤教師要與家長交談時,一定要先抑后揚,先說優(yōu)點再說缺點。如我們班的楠楠,自控力較差,有攻擊傾向,幾乎每天都有欺負其他孩子的行為,那次到天鶴公園去春游,還把華華推進了小池塘。每次老師批評他,他就會說一些很奇怪的話:“我要變一條蛇來咬死你們,我要拿一把刀來殺死你們……”令老師頭疼不已。但他也有自己的一些優(yōu)點:非常愛動腦筋,老師提問時總是第一個舉手;手工操作也是既快又美觀,且很有堅持性……于是,我每次與楠楠家長交談,總是先夸孩子的優(yōu)點,再說孩子的一些壞習慣,這樣家長就能感到自己的孩子并非一無是處,認為教師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偏見,是在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的孩子,也就會樂意接納教師提出的意見與建議。
第三,教師與家長交談時,要注意場合。比如放學接送孩子時,交談一定要簡短,因為許多家長都在等著接孩子,如果你跟某一位家長聊得時間太長,其他家長難免會產(chǎn)生不耐煩的情緒。這時候的交談,一般以一兩句為宜,與家長交談的內(nèi)容也應以表揚為主,或以交流孩子的身體情況為主,絕不能以批評為主。因為此時周圍有很多家長,教師的批評會讓家長覺得丟面子,就算表面上接受了,心里也會對老師產(chǎn)生不滿。如果有重要事情,需要長時間與家長交談,就應該安排在其他時間。
教師一定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懷著對孩子的殷切關愛之情與家長交談,使家長心悅誠服,以此換來家長對教師、對幼兒園的信賴。
多通道的個別交流,心與心靠得更近
家園活動的形式很多:家長會、家長公開半日活動、親子遠足、親子小制作、家園宣傳欄等,這些都是集體性的活動。就個體而言,多通道的個別交流更為重要。
除了新生入園前家訪外,我園每月有三次家訪活動,教師與家長面對面地真誠交談,使溝通收到好的效果,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同時,我們還根據(jù)一些臨時問題主動與家長約談,交流幼兒個別情況或者對家長進行階段性的指導。另外,電話、短信、郵件等多媒體手段也是我與家長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方式。如陳辰兩天沒有來園,我就主動打電話問明原因,家長告訴我陳辰生病住院了,我就發(fā)出祝福短信:“請他好好休息!祝他早日康復!”這樣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感覺到教師的心跟他們靠得很近。還有,明明爸爸把家教征文發(fā)到我的郵箱以后,我馬上就回了感謝郵件,論文獲獎后我又及時發(fā)郵件向他祝賀。
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 篇2
1.以交流孩子情況為主的溝通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溝通,老師最好用具體的語言進行表達,其次,要借助具體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現(xiàn)。這樣會讓家長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狀況,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關注。籠統(tǒng)地“很好,很聰明”,會讓家長感覺到老師在應付自己,認為孩子是被忽視的。在反映孩子在園的一些缺點時,老師更要注意措辭,避免用一些過激的詞語傷害到家長的自尊,所以,老師要多使用就事論事的評價方式以及發(fā)展性的評價。
2.以反映孩子問題為主的溝通策略。
老師切忌用“告狀”口吻,要注意維護家長的自尊,不當著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點,同時遵循“一表揚二建議三希望”的原則。比如“這個孩子在幼兒園里很喜歡參與各種活動,這是值得表揚的,如果多學習一些與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相信我們好好幫助他,他會變得合作能力更強,更加優(yōu)秀”。
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平時家長什么事都喜歡包辦代替,一天家長來接孩子,我對他說:“你的孩子受寵愛太多,生活處理能力稍差一點,但人很聰明,我們試著讓他學穿衣,還蠻像樣的,你們回去,也讓他多練習……。”家長聽了很高興地接受了,回到家按照我的要求,試著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見,有時講話注意一些藝術(shù),既有利于給家長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輕松的環(huán)境,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性格。
3.以布置配合工作為主的溝通策略。
老師要明確交待任務,語言要言簡意賅,任務要具體,因為:第一,家長對于幼兒園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老師與家長見面的時間有限。同時,要盡量讓家長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長心里清楚,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4.孩子在幼兒園出現(xiàn)事故時的溝通策略。
幼兒在幼兒園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狀況,最嚴重的就是事故。這種情況下,老師除了判斷準確、送醫(yī)及時、處理規(guī)范外,還要安撫好家長。首先,老師要勇于承認工作中的過失或者誠心向家長表示歉意,贏得家長的理解。其次,老師要詳細向家長反映事故情況,讓家長清晰事實真相,可以降低家長因迷惑而帶來的焦慮、擔憂和不安全感。最后,和家長一起協(xié)商做好孩子恢復工作,包括以后對孩子傷口的觀察、孩子活動時的特殊照顧等等,以此獲得家長的諒解。
5.家長因誤解情緒過激時的溝通策略。
在幼兒園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會讓家長產(chǎn)生誤解,使得家長情緒過激。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急于辯解,耐心等家長說完,然后再一一向家長解釋,盡量避免與家長抬杠。老師不分場合與家長爭執(zhí),只會讓家長認為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或者對自己有偏見,或者認為老師是不負責任的,這樣更不易于溝通。老師要從家長疼愛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長的心理,并從關愛孩子的角度談論問題,更易于家長接受。老師可以通過說“你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這樣如何”等這樣先認可再建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對于蠻橫不講理的家長,老師要不卑不亢,理性地將事情解釋清楚。
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 篇3
1、孩子的問題不存在重要與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原因,每一個問題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問題的背后,隱藏著許多經(jīng)歷和期望、恐懼和擔心。我們成年人不應該認為,每一個問題僅僅是這個問題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問題需要時間需要時間,成年人應該為他們付出時間。僅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對孩子有所有所幫助,也不能使孩子深入的領會他們所得的答案。
4、很多孩子的問題開始聽上去好像是想要得到一個具體的就事論事的答案,聽起來多少有點簡單。但是大量的孩子提問的目的 想要在于想得到“間接”的答案。我們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問題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們的問題---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5、孩子的問題沒有一個是愚蠢的!如果問題真的多余,孩子也不會提出來。
6、孩子提出的問題常常是十分嚴肅的討論的開始。懂得贊賞孩子提出問題的人,才會把孩子視為平等的對話伙伴。
7、雖然孩子對于很多問題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經(jīng)驗表明,他們常常在內(nèi)心里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答案。當你給出答案的時候,孩子會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較。所以,關切地、友好地向他們提出反問常常不失為一種好的回答。
8、孩子提出問題,是因為他們對某事不理解或者對某事有感受,提出問題有助于孩子在行為方面吸收新的經(jīng)驗。
9、孩子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對生活有著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們提出問題不僅有助于幫助他們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
10、孩子的問題常常產(chǎn)生于積極的行動,而不是長篇的說教,所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獲得更多的行動經(jīng)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11、如果孩子的提問不被大量玩具所困擾,不受大量的媒體影響或者不受到過分的呵護,那么孩子的提問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同樣的,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夠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能夠呆在他們身邊,孩子的問題才能產(chǎn)生出來。
12、不允許,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尷尬”問題歸罪于孩子,作為成年人更應該弄清楚,為什么孩子提出的問題使人尷尬、難堪。
13、沒有哪個成年人能夠立即知道每一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成年人必須做出努力,以使孩子能夠自己找到或獲得答案。
14、孩子的問題來自于孩子特殊的思維方式。成年人的任務就是,設身處地使自己進入孩子夢幻式的、充滿圖畫和神話的思維中去。
15、白日夢和幻想是孩子對自己關注的一部分。孩子通常是在這個時候思考他們的問題和答案。所以應該留給孩子在生活中保持夢想和幻想的機會。
16、孩子的問題產(chǎn)生于他們所參與的成年人負責人的生活。市場化的兒童文化,把孩子放到封閉的保護空間了,或特殊的培養(yǎng)機構(gòu)里,都不能幫助孩子找到
生活的答案,相反,要讓孩子在與成年人有著穩(wěn)固關系的、安全的環(huán)境中自然成長,才能使他們找到人生的答案。
1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橫加指責,將導致孩子的思維受到限制。
18、孩子提出問題表明他有興趣研究,琢磨自己和和別人的想法。
19、孩子提出問題是他們有勇氣了解他們認為重要事情的真實證明,正像《皇帝的新裝》這則童話里的一個孩子,是他說出了孩子根本沒有穿衣服這個道理。
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 篇4
一、用愛心讓家長信任你
人可以漠視富華,人可以漠視貧窮,人可以漠視別人的贊許,人可以漠視別人的嘲諷,人可以漠視凡此種種,但沒有人能完全漠視關愛,這就是之所以愛會成為人世間永恒不變的主題,教師用愛心開啟家長的心扉,家長將無比信任你,為你的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用事實讓家長理解你
理解是矛盾化解的催化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事情會使家長難以理解或者說平心靜氣地理智接受,而要得到家長的理解,最好的事實是學生對你的喜歡、對你的愛,用學生對你的肯定開啟家長的心扉,家長自然會被軟化,給你多一些理解,使你的教育教學工作少一些阻力。
三、 用才華讓家長佩服你
教師的才華對家長而言是顆定心丸,學生的才華對家長而言是顆開心丸,與家長溝通時,用才華開啟家長的心扉,讓家長佩服你,你的教育教學工作將如沐春風般順暢。一個教師,對社會中其他領域你可以不專業(yè),但在教育領域內(nèi)你必須有吸引家長、吸引學生的專業(yè)才華!
四、 用真誠讓家長平視你
太迷信權(quán)威就會流于盲目,而鄙視權(quán)威又會流于浮華,家長看高或看低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都是不科學的,所以用真誠開啟家長的心扉,讓家長平視你,可使你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順利解決而不至于影響全局。我想說,面對家長,不用抬高自己,也不能貶低自己,實實在在把現(xiàn)狀展現(xiàn)給家長,讓家長平視你,讓他自由選擇,當他選擇你時,那便是一個心甘情愿的選擇,這時會使你的教學少了很多因家長看高你而不得時的失望,會使你的教學少了很多因家長看低你而不悅時的挑剔!
五、用贊美讓家長協(xié)助你
做教師的都明白一個道理,不要吝惜贊美,贊美的作用遠遠大于批評指責,他能調(diào)動起人的所有積極因素,激發(fā)其源于內(nèi)心的責任感,我們與家長溝通時,也要善于贊美家長,用贊美開啟家長的心扉,會使家長高興地與你結(jié)為同盟,形成一種強大的教育合力,協(xié)助你的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對家長,不要吝惜你的贊美,你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家長的協(xié)助,那才是最完美的教育組合,才是最佳教育效果出現(xiàn)的根本保證。
以上為教學實踐中與家長溝通的點滴做法,但所謂與家長溝通的藝術(shù),我想借古人一句話叫“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期望家長為你的工作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們也要想家長所想,急家長所急,相信世間事付出與收獲最終都是等值的!
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 篇5
一、真誠相待,信任尊重家長。
我們要真誠地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充分感覺到教師是真心地為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著想,對學生有愛心和責任感。
二、與家長溝通,要善于傾聽。
成功的老師通常是最佳的傾聽者。傾聽不意味著不說話,但傾聽絕對是少說話。在傾聽時,要聽明白家長反映的事情和此次談話的真正用意。
三、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不同類型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都不同,因此,我覺得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shù)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
四、充分了解學生,與家長談及孩子的缺點時注意方式方法。
老師與家長的談話都是為了孩子,作為老師,我覺得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
五、教師要用行動贏得家長的信任。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并在作業(yè)的批改方面要認真負責,要讓家長通過這些行動看出你的能力水平,你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讓家長充分相信你,覺得把孩子放在你手里放心,從而支持你。
總之,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要真誠友好,不卑不亢,把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濃濃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流露給家長,讓家長深切的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他的孩子,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和發(fā)展,那么我們工作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從而獲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