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陳友諒的另一面
自從1363年陳友諒(元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漢政權(quán)建立者)被朱元璋殺死后,歷代御用文人,或出于政治目的或因“成王敗寇”的慣性思維,總是神化朱元璋,對陳友諒則進行妖魔化、小丑化。陳友諒因此成為暴君、惡棍的代名詞。而清朝秀才王應(yīng)奎《柳南隨筆》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陳友諒。
浙江大儒宋濂曾在江蘇常熟一家富人家做家庭教師。一天,一個壯年男子帶著兩個隨從來見他,自稱是來賣文的。宋濂請他寫詩,他說“我寫首詩歌要賣20兩銀子。”宋濂答應(yīng)了他的開價。詩歌寫好后,宋濂認(rèn)為寫得相當(dāng)?shù)某錾。宋濂又請他寫文章,他說:“我寫一篇文童的潤筆要100。兩銀子。”宋濂又如數(shù)給了他,他提起筆來一揮而就,不用修改。
宋濂設(shè)宴款待“賣文男子”。宴畢,“賣文男子”拿出剛才賣文所得的120兩銀子全部送給宋濂,說:“我不是為了錢,只是想拜訪下您!闭f完便告辭走了。宋濂派人送他到江邊,那兒有水軍好幾千,軍容十分雄壯,原來剛才那個“賣文男子”正是陳漢皇帝陳友諒。
聽了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陳友諒是個文武雙全、知人善任、禮賢下士的豪杰。陳友諒心儀南宋張孝祥的那句話:“國之強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獨在人才之多少!庇谑撬Y賢下士,不辭辛勞地到處選拔人才。他向宋濂索取稿費,只是開個玩笑,臨別前全部奉還,也見其性格的幽默風(fēng)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