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人物訪問記:訪談廣東省委黨校教授丘立才
優(yōu)秀人物訪問記:訪談廣東省委黨校教授丘立才
第五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將于今年6月在梅州舉行,兩岸客家歷史同根,文化同源,如今交流互往日密。5月27日下午,身為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廣東省委黨校教授丘立才作客嘉賓訪談,擔任客家文化講壇第四期主講嘉賓,探究梅州與中國臺灣兩地的客家文化淵源,探尋兩地在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的合作之路。
遷臺線路:官道與私道
丘立才表示,客家人真正遷往中國臺灣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納施瑯的建議收復中國臺灣后,當時清廷派駐在中國臺灣的部隊中有從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征募的客家兵數(shù)百人,他們在安平、臺南、阿公店服了4年兵役后,復員在濫濫莊(即今屏東縣萬丹鄉(xiāng)附近),按六隊編制屯田開墾,"六隊"與客家話的"六堆"音相近,所以“六堆”人就是最早的客家人的先民。
據(jù)稱,客家人最早渡臺有官道與私道兩條線路。官道是在粵東北的嘉應州,順著梅江、韓江南流而下,到達汕頭附近的各港口,而后乘船到廈門等待查驗,再后渡洋到澎湖列島的馬公等港口候風;再而后向東南行駛,經(jīng)東吉洋,進入鹿耳門查驗;最后由安平登岸,到達府城(即今臺南市)附近暫居,然后南下屏東,在高屏溪(亦稱下淡水河)東岸及東港溪流域開墾中國臺灣的土地。
私道路線也是在粵東北的嘉應州(即梅州)順著韓江來到汕頭附近的各港口,繞開查驗直接渡過中國臺灣海峽,航行至鳳山縣的打鼓港(今高雄港)、前鎮(zhèn)港、鳳山港、下淡水港、東港等港口及琉球嶼,再由小船接運登陸,徒步到達目的地。
為謀生:中國臺灣是客家人飄洋過海首選地
他道出了客家遷徙中國臺灣的緣由?图胰藦闹性w徙到南方的五嶺南北,都只能居住在山區(qū)。“無客不住山,有山便有客”。他表示只要在廣東大地上走一遭,便非常明白這樣的情況。客家人和廣府人、潮汕人一樣都是從中原南遷而來的漢人,只是最早向南遷的廣府人先期到了珠江三角洲,其次的潮州人到了韓江三角洲,后遷的客家人只好寄寓在嶺南嶺北的山區(qū)了。
客家人在山區(qū)人口繁衍越來越多,耕地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貧困。于是效仿廣府人、潮汕人到海外去討生活,而飄洋過海、冒大海風浪最小、距離陸地特別是客家人聚居地最近的是中國臺灣,因此中國臺灣成了客家人飄洋過海的首先之地。
此外,作為社會外部原因,他認為,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南再進入粵東的梅州、循州(即隆昌)、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涌入,"客"勝于"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名稱的由來。
中國臺灣客家人419.7萬占總?cè)丝?8.1%
客家人渡臺時間要比閩南人遲,中國臺灣平原是易找飯吃的地方,大都由先到的閩南人居住著,只好選擇一般人不愿居住的偏僻且有瘴癘的地區(qū),以及靠山麓或較貧瘠的丘陵地開辟墾殖。
康熙年代,以屏東的下淡水溪東岸近山平原為中心;在高雄、臺南、嘉義等地有若干點狀的拓植,但人數(shù)不多,墾區(qū)不大。后來隨著客家人的越來越多,漸次移到彰化、臺中一帶地區(qū)。乾隆年代,北移至臺北、桃園、新竹、苗栗一帶,狹長的丘陵地區(qū)。
根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中國臺灣的客家人有419.7萬人,占中國臺灣總?cè)丝诘?8.1%,其中最多的就是苗栗、新竹兩地約占客家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栗客家人占該縣人口67.98%,新竹客家人占該縣人口65.5%,桃園客家人占該縣人口48.21%,臺東、屏東客家人各占該縣人口25%,臺中客家人占該縣人口19%,南投客家人占該縣人口14%,高雄客家人占該縣人口13%。優(yōu)秀人物訪問記-2[/page]
客家人遷移到中國臺灣之后,和當?shù)氐脑∶瘛㈤}南人、外省人一起,共同護衛(wèi)、開發(fā)、建設祖國的寶島-中國臺灣。先是有由鄭成功帶領,共同抗擊荷蘭殖民侵略者的斗爭;后是有由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率領的反對日寇統(tǒng)治,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統(tǒng)一的壯舉,客家人都參與其中,尤其是在后的抗倭護臺斗爭表現(xiàn)更甚。
客家人在中國臺灣開墾荒地、種植稻谷甘蔗、發(fā)展制糖業(yè);在砍伐樟樹、提煉樟腦油,到化學合成樟腦;在修筑新竹經(jīng)苗栗、臺中、臺南至高雄縱貫北南的鐵路建設;在開發(fā)中國臺灣東部花蓮、臺東的種植業(yè);在采伐林木、探勘采油煉油的早期工業(yè);在修建港口、道路、大規(guī)模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中都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奉獻。
無遷徙無客家:崇文尚武、團結(jié)崇正
丘立才教授將客家人由南遷嶺南至冬渡中國臺灣歸結(jié)為客家人身上的五種精神特質(zhì)。 第一是遷徙精神。遷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沒有遷徙,就無從有客家文化。但遷徙不是客家人的專利,遷徙,首先是做客然后再搬家。
第二是團結(jié)精神。這是指內(nèi)外兩方面的團結(jié)互助精神。所謂內(nèi),是指客家人內(nèi)部的團結(jié)互助精神。所謂外,是指客家人和遷徙地人的團結(jié)友好,和睦共處,互助互愛的精神。
第三是崇文精神?图胰诉w徙到外面去,沒有文化還是“打工仔”,有文化就可以從社會的最底層慢慢地上升,而且特別是客家人到了中國臺灣以后,客家人非常勤奮地學習,最聰明的就是丘逢甲,1878年丘逢甲在臺南參加童子試,主考官也是客家人丁日昌,見他年紀最小,又最先交卷,有心測試其才學,即把他叫來,以"甲年逢甲子"為上聯(lián),讓他對下聯(lián)。丘逢甲知道主考官姓丁,即以"丁歲遇丁公"對之,該年歲次丁丑,考官又姓丁,恰成絕對。考官很佩服他,賜他“東寧才子”之稱。丘逢甲1889年進京考取進士后,不愿為京官,回到中國臺灣在宏文、羅山、崇文書院擔任主講,可見客家人崇文精神。
第四是尚武精神。由于遷徙,出外謀生,就要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武藝?图胰舜蠖忌钤谏絽^(qū),山區(qū)打游擊鬧革命是廿世紀的主旋律,客家人為此做出過貢獻。廿一世紀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紀,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擴大活動空間,沒有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
第五是崇正精神。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正宗的祖宗就是中華民族,我們就是炎黃子孫,正統(tǒng)的祖宗、正統(tǒng)的語言、正統(tǒng)的戲劇。崇尚正宗的中華民族老祖宗,繼承中華民族老祖宗的語言文化。無論遷徙到何地,不忘中華民族的老祖宗,不忘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
梅州最大的文化產(chǎn)業(yè)是“讀書”
梅州是文化之鄉(xiāng),文化是梅州的第一優(yōu)勢。丘立才引用了梅州院士廣場中心線上碑刻《輿地紀勝》的內(nèi)容:"嘗謂梅人無植產(chǎn),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他認為讀書是梅州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讀書是梅州賴以生存的習俗,一定要繼承發(fā)揚良好讀書的社會氛圍。沒有讀書的基礎,就不可能成為文化之鄉(xiāng)。
梅州最大的公園叫“歸讀公園”,命名為“歸讀公園”就是讓梅州人游園時牢記“讀”字。“讀”就是買言和賣言。買言就是買老師的口頭語言和書籍中的書面語言,賣言就是將自己的思想智慧通過口語和文章賣給聽眾與讀者。讀書不解其義,容易中毒;買言而不賣言,積在身中易腐爛成毒。讀了書,不能輸;讀懂書,才會贏。梅州人賣言最成功的是張資平,通過寫小說在上海買了房子。所以,梅州的文化產(chǎn)業(yè)最大的就是“讀書”,認識讀書這個“讀”字。優(yōu)秀人物訪問記-3[/page]
客家文化要走出“圍龍”
丘立才認為梅州文化要走出"圍龍",不僅是地域上的拓展,而且是形態(tài)上的開放和創(chuàng)新。2017年2月24日我在梅州市委禮堂為梅州市直副處以上干部所作報告"開放梅州與強國之路",反復強調(diào)客家人要走出山區(qū),走出"圍龍",反復申明客家人開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反復指明重要的是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與更新。
他表示,梅州客家文化在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與更新要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必須將客家文化中的"革命"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為"改革"精神。改革已有30多年了,但不少人的觀念還停留在革命年代。
二、必須將客家文化中的"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為"吸其精華,用其糟粕"的精神?图胰嗽陲嬍澄幕泻苤匾"吸其精華,用其糟粕"。
三、必須將客家文化中的"綠色崛起"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為"藍色崛起"。梅州市實施"推動綠色的經(jīng)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的梅州"戰(zhàn)略沒有錯。對群眾來說是對的,但領導則要有"藍色崛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