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苦樂之境
人與文學的關(guān)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論“入迷”》
很多時候,就如茅盾先生所說,“入迷”——也就是所謂的興趣,決定著我們對待書的態(tài)度,決定著我們對看書的理解,更可以營造出讀書不同的“苦樂之境”。
讀書,用心便可以幻化出一整片其樂無窮,妙趣橫生的春天。
我國杰出現(xiàn)代劇作家曹禺寫出了《雷雨》、《日出》、《原野》等一部部極具影響力的作品,這種輝煌的成就,絕非偶然,與他對書,對學習的熱愛是緊密相連的。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準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nèi)室以后,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nèi)室處聽聽,店內(nèi)不時傳出水呼聲,但過了良久,卻仍不見人出來,曹夫人生疑,推門進去一看,曹禺坐在盆內(nèi),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的看,另一只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涼透了。
因為對書藉的迷戀與狂熱,讓古今中外無數(shù)成功的偉人暢游在這片美妙的意境中。
魯迅兒時所讀的三味書屋原名為“三余書屋”,后經(jīng)壽峰崗細細斟酌,改為“三味”——“讀書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這就是為了能培養(yǎng)學生興趣,引導其積極苦讀。
然而,讀書若沒有了“味”,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十年寒窗,便 成了一種罪孽,一種煎熬。
曾有一則令人震驚和痛心的報道。
重慶長壽市一名家長為使自已女兒學習進步,在醫(yī)生建議下,讓其服用了8年的興奮劑,最終吃出“毒癮”。
這也許就是讀書的負面影響。社會在以光速般的速度前進,惟有用知識充實自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可正是這種壓力讓文學失去了它本身精神的內(nèi)涵,推動人們前進奮發(fā)的不再是純粹的“入迷”,而轉(zhuǎn)變成了種種不同的“目的”,正是因這這,讓一份調(diào)查“廣大學生認為讀書是否辛苦”的問卷的答案變成了————“是”。
文明看似在進步,卻更深地被催壞。
讀書被時間分割成兩塊立意截然不同的領(lǐng)域。一方為“苦”,一方為“樂”。那么,“興趣”與“入迷”則是靠攏起它們的融合劑,就讓我們煉制起這種融合劑,培養(yǎng)起一種讀書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