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集錦
高考對所有的中國考生來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關(guān)于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又有哪些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一些關(guān)于20xx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集錦的相關(guān)資料,供你參考。
20xx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1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質(zhì)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個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則為文局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固然“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文品與文章有背離的可能,然也有邊角可見其為人。
內(nèi)在人品、精神形象與外化表現(xiàn)息息相關(guān),即便達不到完全一致,也終有相應(yīng)透射。美國史學界在研究二戰(zhàn)時流行過一句話:一個性格溫馴善良的男人,他做夢也不會把刀插進一個孕婦的肚中。同樣,人的人品特質(zhì)也是如此,倘若純情溫良,怎會行文浮躁局促;倘若個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會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質(zhì)與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謂“言為心聲”。
內(nèi)在人品特質(zhì)是外化表現(xiàn)的最大操縱者,常有人說我心思細膩,因而行文結(jié)構(gòu)縝密,文字靈動,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經(jīng)歷塑造了性格與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時參軍的畢淑敏稚嫩而濕潤,在懸崖峭壁上俯瞰時積蓄了對生命的珍重;在惡劣高原上慶生時體悟了青春的沉甸。“動輒行者無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醫(yī)心,給予了她有條不紊的規(guī)章,歷練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筆常常令人震顫,這般凝結(jié)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質(zhì)與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紋,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這是她對生命的堅定與執(zhí)著;“氣質(zhì)是女人最好的化妝品”,這是她對個人修養(yǎng)的提煉升華。諸如此類的的撼人心靈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謂“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蘊哲思的細密針腳縫綴成其人品與性格特質(zhì)。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為“以文輔仁”。
文字以一種無形力量使人與之發(fā)生共鳴,即便個人品行與行文有輕微錯位,人也會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質(zhì),從而完滿自身,更使人與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國平曾言:“閱讀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如此看來,文字所迸發(fā)的力量著實能深刻影響人,那么個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嘗不會與人緩慢靠近呢?
文與人品相輔相成,共同致力于人與文的趨向完滿。性格與人品并非瞬時性組構(gòu)的,復雜的內(nèi)在誠然與文章之內(nèi)涵時而不對應(yīng)。但必須承認一點: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真正值得被親手寫下的文章不需要虛與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現(xiàn)出其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為顯現(xiàn)人品的一種方式。由此也可見文與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為清正之人的終生追求。
20xx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2
文顯其品,方動人心
喜歡一卷詩書在手,或品讀“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的慵懶與情思,一抹淺淡的遠山黛,畫出女子的婉麗;或感受太史公筆下暗潮涌動的政權(quán)爭奪,爾虞我詐,險象環(huán)生;或帶著一顆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體味異域風情。正如古人所言,“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錯的,在文章中確實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瀟灑坦蕩,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學界受人敬仰的,讀者都能找到與文章匹配的詞語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來這就是我們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僅從一篇文章中體現(xiàn),而是滲透在作家一生的寫作歷程中。初識袁中郎是在《滿井游記》: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瀟然山水的才子,想來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學家,他自言“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其實,這話不但說出了中郎的文學主張,也說出了他的人生態(tài)度。在那些贊美自然風光的游記中,每一篇都是他對這種生活本色的探尋,一種行胸臆的格調(diào)。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內(nèi)心,我們能從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會讓我們的心產(chǎn)生一種共鳴。
文學貴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問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我們總認為的在人格與文章之間的等號卻在這里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文章會成為人心的面具,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也許我們需要用一雙聰慧的眼,一顆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發(fā)人性的途徑,而有時這條道路會被外界因素阻隔,讓我們看不真實,文章本身也淪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為中國現(xiàn)代詩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詩人,當革命的烈火蔓延整個中國大地時,他的詩便成為了配合革命形勢的產(chǎn)物,毫無立場的歌頌與批判,是成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許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義,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鎖時,所有藝術(shù)的美感就消失殆盡了。曾經(jīng)歌頌出《女神》這樣唯美詩篇的人,湮沒在革命的浪潮中,我們只能扼腕嘆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觀點,有一樣是不能否認的:文顯其品動人心。因為他們能將自己的真當作湯底,用生活的閱歷作為菜料,以真情實感為輔料,烹飪出一鍋令人回味的佳肴。
閱卷老師點評:
作者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以“文顯其品動人心”為題,鮮明地表達了文品應(yīng)該與人品相一致,這樣文章才能感動人心。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調(diào)趣味與人品”的彼此關(guān)系,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當?shù)奈幕e累和足夠的閱讀積累。文章首尾語言生動形象,比喻運用恰當。作者具有較為扎實的語言功底,具有辯證性、周密性、靈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維品質(zhì),在思維品質(zhì)上勝人一籌。
20xx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3
守住良知
有一賊大笑說自己沒有良知,王陽明讓他脫掉自己的褲子,他猶豫了,可見,這個賊也有良知。其實,每個人都有良知,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他的內(nèi)心也有良知。守住良知,世上的溫暖多一分,陰暗少一分。(簡括材料,提出觀點)
良知即為人的良心,人對自己所做之事的自省。一個人擁有良知并不代表不會犯錯,在犯錯后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這也是良知。法律是有形的而良知是無形的,良知于無形中給我們的道德規(guī)范畫上了一道底線。這份良知,這條道德底線,使我們明白應(yīng)該做的是什么,不應(yīng)該做的又是什么,使整個社會充滿人情味。(定義“良知”是什么)
人人都有良知。荀子尊崇“性惡論”,而我更相信孟子的“性善論”。每個人生來便有良知,有憐憫之心,只是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而致使它們的標準有所不同而已。有的人的良知被遮蓋,所以他們會傷害別人,會犯罪,但這并不證明他們無藥可救,當他們的良知被喚醒后,就會認識到自己極大的錯誤。被稱為惡魔的藥家鑫,撞倒張妙后還連帶捅了她幾刀,他的極端行為是失去良知的,在那一瞬間他只想到了自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惡魔”,在柴靜的《看見》中,有著不同的樣子。他關(guān)愛關(guān)愛小動物,不愿殺生,甚至在他被執(zhí)行死刑前,有想捐獻眼角膜幫助盲人的想法。由此可見,人人都有良知,那些失掉良知,犯罪的人,并不是一直沒有良知,只是他們的良知暫時被遮蓋起來,相信到了他們的觸發(fā)點,他們的良知就會被重新拾回。小悅悅事件的十八個路人,漠視她的傷痛,無情地走過,但事后他們?nèi)慷颊境鰜砉_致歉。孟子曾說,舍生取義,“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用在良知上又有何不可呢?(人人都有良知,但賢者勿喪耳)
守住良知,就是守住道德的最后一代防線,一旦防線被擊破,道德就會崩塌。有良知,才有惻隱之心。希特勒失去了良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妄圖成為世界霸主,殺人無數(shù),麻木不仁。他是可怕的,亦是可悲的,后人記住的永遠是被標上“惡魔”的希特勒。在浮躁不安的社會中,很多人迷惘不安,但愿大家守住心中的良知,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樣,社會便會和睦些,美好些。(守住良知的意義)
在犯錯時及時改正,在憤怒時保持冷靜不要傷人,在法律面前公正守法,在道德面前無愧于心,這些都是一些關(guān)于良知的淺薄的見解,但誰能否定它們所具有的意義呢?守住良知,就是守住內(nèi)心的凈土;守住良知,就是守住社會的安定!
20xx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4
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劉白墮脫俗隱于市,善釀酒,飲之香美,經(jīng)月不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但懼白墮春醪。”一杯春醪,寄著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攜著你品性高低。
馮驥才曾道:“植物死了,將生命留在種子里;作家死了,將生命留在作品里。”“言為心聲”,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的人品常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或無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節(jié)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時空的永恒與廣遠,承載著作者的追求與修養(yǎng)。
百家爭鳴,各有其芳華。若你的歌聲不現(xiàn)出你最獨特的嗓音,蓋只能湮沒于喧囂的人世。莊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練沉穩(wěn),墨子嚴密周全,韓非子肅穆苛刻,則《莊子》抑或《道德經(jīng)》,《墨子》抑或法家大集,無不承載著其獨特見解、個性思考。中國臺灣云門舞集享譽全球,其舞姿脫俗超凡攝人心魄,而其門下弟子亦無一不是高雅養(yǎng)性之性情中人。作者與作品如人與影,映照著彼此最真實的內(nèi)心,而它只有你將最真實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溫潤如玉,毫無雜質(zhì)地現(xiàn)其熠熠光華。
人在成長,作品亦在成長,如影隨形中,兩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巔。龍應(yīng)臺年輕時生活在唐朝,熱情奔放,文字或“橫眉冷對千夫指”,抑或“俯首甘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與作品攜手脅肩,向更深闊的遠方邁進。俄國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詩作亦從少女的幼稚轉(zhuǎn)為熟女的沉穩(wěn)。作者與作品如一對孿生胞弟,在時光的磨蝕下恣意成長,從一個方面,我們得以窺見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問曾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格調(diào)與其品性的背離,有時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掙扎,或是反其道愈見其力。顧城的詩天真純樸,他卻親手殺死妻子;凡·高的畫絢麗奔放,他卻癲狂割下左耳。我們能說他們的品性惡劣、思想卑劣嗎?當世界以痛吻我,我在報之以歌后,內(nèi)心的苦苦掙扎或蒙蔽我純潔的心,而內(nèi)心會在我手遺留中卓然于世。盧梭在《懺悔錄》中極盡猥瑣之能事,而誰又能否認他卓然脫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與人當面的背離,實則乃內(nèi)心更堅定的追索啊!
當今社會人們熱捧的“雅作”,卻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無知,而恥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渾不知其作品華美天成、淳樸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堅信,那些枯燈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劍指連營而無畏,筆削春秋而令亂臣賊子畏懼,定會與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巔。
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在這急景流年的時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20xx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素材5
且以作品論英雄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郁結(jié)乎心而發(fā)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fā)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并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后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fā)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shù)、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jié)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fā)人深省,那它就已經(jīng)達到了“作品”所應(yīng)達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fā)生的——并不在對作品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nèi)化為修養(yǎng),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yīng)以作品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