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題
一個好的作文素材可以為作文增添不少特色,高考的考生要多積累一些優(yōu)秀的作文素材。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20xx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題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20xx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題1:勿以點點沉浮論英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今人之于古人,更為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視化為對于點點成績的糾結,平日里的“天子驕子”因點點失誤而被“由愛轉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點點進步而頓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態(tài)度因一點點分數(shù)改變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是對待成績過于主觀、生硬的行為。
分數(shù)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維方式、老師出題的難度,甚至于個人的運氣皆可改變成績的高低。僅以“這次比上次高了幾分”來界定孩子是否認真學習是不客觀的、表面的。高分學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來的勤奮與不綴,低分學生的父母不能認識到孩子的能力與水平。單次成績的沉浮即界定英雄、評定父母心中的“寶”,難以認識到孩子的水平,終會致使孩子深陷那紅色的分數(shù)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禮記》有言“父之愛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愛本是無條件,而現(xiàn)今因分數(shù)一點點退步或增加均可改變父母的愛,則此愛易流于表面而不觸其心。孩子退步了兩分即挨了巴掌,或許便是錯罰了試題變難仍是班級第一的他。孩子學習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進,這一路上,父母的關愛與理解是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讓前路陽光明媚。而若父母的愛變得“有償”,須用分數(shù)進步來贏得,只會讓孩子戰(zhàn)戰(zhàn)棘棘,時刻背負“優(yōu)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擔”。
古人云,“愛其子,則為計之深遠。”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應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數(shù)。考試是對孩子學習的評估、卻并非是對孩子的評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數(shù)的眼光也不應局限于一隅,而應看到整體的、比較的,這樣才能知道成績背后那點點浮沉的真正意義。
父母的“巴掌與吻”是可影響孩子一生的。曾幾何時武漢神童驚人跳級、學業(yè)有成,而父母慣于其優(yōu)異,容不得半點失誤或退步,他終頂不住壓力而厭學,“泯然眾人矣。”
成績那點點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壞”、“優(yōu)差”,也不能作為孩子贏得父母的愛的籌碼。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實力,給予及時支持,方能在無涯學海上為他撐起一片小舟,助他學成至彼岸。
20xx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題2: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這一則漫畫是一組巧妙的、富有深意的對比。先拿滿分后拿98分的孩子先后收獲了香吻和一個耳光,而先拿55分后拿61分的孩子則先后得了一個耳光和一個香吻。從這兩個孩子的境遇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人有意無意抱有的一種心態(tài):追求卓越、積極進取,否認失誤和退步,哪怕這個“失誤”僅僅兩分。
努力進步當然是一件好事。正如漫畫中的第二個孩子,他從不及格到達到及格,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質變和成就。攀登雖艱辛,而山頂上“一覽眾山小”的壯闊是徘徊在山腳下的人無法享受的。然而,從100分到98分就是應當受到指責的墮落嗎?并不是。98分依然是一個令人艷羨的好成績,98分和100分同屬于優(yōu)秀水準。從100分到55分才是應當警醒的墮落。
依然優(yōu)秀的第一個孩子被對待的態(tài)度落差如此之大,連我亦不禁感到委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許多人奉行苛求完美的極端精英教育,向往著“高處不勝寒”。從“虎媽狼爸”,再到“提高一分,橫掃千人”的高考標語,人人的神經成了一張繃緊的弓,生怕遭受橫飛而來的一記耳光。
可是,有一句亙古樸實的真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心心念念“直掛云帆濟滄海”,卻忘了挫折與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這起伏之間。寬大的大海永不會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靜,清淺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穩(wěn),但也失去了承載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是更具力量。沒有后退,沒有低谷,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和空間,也就沒有厚積薄發(fā)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極冰海的企鵝,想要躍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掙扎,而是猛地扎進深水,憑著一股沖勁兒再躍出水面,華麗地落在岸上。第二個孩子就像這只企鵝,在不及格的深潛后獲得騰躍的力量。
而我們,當然應該給第一個孩子以鼓勵和支持,不是必須得到滿分才是優(yōu)秀的孩子。他是潮起潮落的大海,是洶涌起伏能淹沒一切的波浪。我也相信,他可以在這兩分的差距中彌補自己的缺漏,下一次重得滿分。
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我相信在不完美中,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在退步中,重獲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20xx語文高考作文素材題3: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質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個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則為文局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固然“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文品與文章有背離的可能,然也有邊角可見其為人。
內在人品、精神形象與外化表現(xiàn)息息相關,即便達不到完全一致,也終有相應透射。美國史學界在研究二戰(zhàn)時流行過一句話:一個性格溫馴善良的男人,他做夢也不會把刀插進一個孕婦的肚中。同樣,人的人品特質也是如此,倘若純情溫良,怎會行文浮躁局促;倘若個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會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質與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謂“言為心聲”。
內在人品特質是外化表現(xiàn)的最大操縱者,常有人說我心思細膩,因而行文結構縝密,文字靈動,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經歷塑造了性格與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時參軍的畢淑敏稚嫩而濕潤,在懸崖峭壁上俯瞰時積蓄了對生命的珍重;在惡劣高原上慶生時體悟了青春的沉甸。“動輒行者無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醫(yī)心,給予了她有條不紊的規(guī)章,歷練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筆常常令人震顫,這般凝結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質與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紋,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這是她對生命的堅定與執(zhí)著;“氣質是女人最好的化妝品”,這是她對個人修養(yǎng)的提煉升華。諸如此類的的撼人心靈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謂“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蘊哲思的細密針腳縫綴成其人品與性格特質。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為“以文輔仁”。
文字以一種無形力量使人與之發(fā)生共鳴,即便個人品行與行文有輕微錯位,人也會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質,從而完滿自身,更使人與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國平曾言:“閱讀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如此看來,文字所迸發(fā)的力量著實能深刻影響人,那么個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嘗不會與人緩慢靠近呢?
文與人品相輔相成,共同致力于人與文的趨向完滿。性格與人品并非瞬時性組構的,復雜的內在誠然與文章之內涵時而不對應。但必須承認一點: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真正值得被親手寫下的文章不需要虛與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現(xiàn)出其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為顯現(xiàn)人品的一種方式。由此也可見文與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為清正之人的終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