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長篇文學名著導讀(三)
5《駱駝祥子》導讀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北京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早期在英國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1929年于新加坡創(chuàng)作了童話《小坡的生日》,1932年寫了長篇諷喻小說《貓城記》;1933年寫了長篇小說《離婚》,1935年完成《駱駝祥子》,1937年又寫成了《我這一輩子》,是《駱駝祥子》的姐妹篇。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貧民生活,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提出了城市貧民擺脫悲慘命運的問題?箲(zhàn)爆發(fā)后的代表作主要是《四世同堂》。建國后,老舍主要致力于話劇創(chuàng)作,有《方珍珠》、《龍須溝》、《茶館》等,其中《茶館》具有世界性的影響。由于創(chuàng)作勤奮,他被譽為文藝界的“勞動模范”。老舍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駱駝祥子》的問世,使他登上了創(chuàng)作途程的第一個高峰。1951年12月,老舍獲得了“人民藝術(shù)家”的光榮稱號。
二、作品簡介及主題
《駱駝祥子》開篇首先為書名作了清楚的交代,說明這里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人力車夫祥子,因為祥子曾經(jīng)用三匹駱駝?chuàng)Q了幾十塊錢,因而落下了“駱駝”這樣一個外號。祥子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整部小說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作為描寫的重點和結(jié)構(gòu)中心的。小說以20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敘述了人力車夫祥子的奮斗和墮落過程,真實地描寫了人力車夫祥子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吃人的舊社會,指出了企圖走個人奮斗來解放自己的道路是注定要失敗的,黑暗的舊社會把人變成了鬼。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社會最低層勞動者苦難命運的關(guān)懷和同情,歌頌了祥子勤勞、樸實、善良、向上的優(yōu)良品質(zhì)。
小說圍繞著祥子的生活經(jīng)歷,還寫了一些別的人物和當時社會的畸形面貌,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黑暗社會的人間圖畫。祥子的妻子虎妞扭曲的心理,車廠主人劉四對車夫的殘忍霸道,曹先生所受到的政治迫害,小福子因生活所迫而一步步走向毀滅,小馬祖孫等人力車夫的凄涼光景,大雜院、“白房子”等處的悲慘景象等等,都有力地襯托出了祥子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氣氛和批判意義。小說通過祥子思想性格變化過程的真實描寫,揭示了祥子悲劇命運的根源。
首先,祥子的悲劇是對舊社會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訴。小說從多方面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劇的社會根源。在農(nóng)村,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使祥子一家傾家蕩產(chǎn)。被迫來到城里后,仍逃脫不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這一切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絕非偶然,它們都是黑暗的舊社會制度的產(chǎn)物,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尚未覺悟的個體勞動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著,委屈的死去”,任憑他如何拼命掙扎,都擺脫不了苦難命運。舊制度、舊社會不但吞食了祥子的車子和積蓄,還吞噬了勞動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奮發(fā)向上的意志。
其次,個人奮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劇的內(nèi)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劇正是對個人奮斗道路的徹底否定。作為一個尚未覺醒個體勞動者,祥子有著改變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卻沒有看清當時的社會本質(zhì),更不懂得走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從根本上獲得翻身解放。他認為“有他的身體與力氣做基礎(chǔ),只要自己省吃儉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兒就沒有個不成”。這種思想認識在當時的個體勞動者中間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在那萬惡的舊社會里,個人奮斗卻根本不是勞動人民擺脫窮困的求生之路。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尖銳矛盾。從作品的具體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拼命奮斗中,他所抵御的決不是孤立某個人,而是整個社會——一張無邊黑暗的羅網(wǎng)。
三、藝術(shù)特色
1.老舍在《駱駝祥子》中,以祥子為中心,以祥子的希望、奮斗、掙扎、毀滅為主線,采用了多側(cè)面立體式的結(jié)構(gòu)方法,極為自然地把市民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生活畫面和社會的黑暗與腐敗圖景交織錯落地組織起來。這樣既突出了祥子,又寫出了祥子所生活的社會。老舍在作品中采用這種結(jié)構(gòu)方法,是由于抓住了祥子是人力車夫這一工作特點。人力車夫的活動場景不可能固定在一個點上。祥子為了生活,只要能得到收入,有人雇他拉車,不管是哪里他都是要去的。這樣一來,祥子的活動舞臺便擴大了。不僅其他人力車夫由于工作性質(zhì)、社會地位的關(guān)系自然要與祥子發(fā)生聯(lián)系,而且“比他的地位高的人”,如車廠老板劉四爺,大學教授曹先生,有兩個老婆的楊先生等等,也都因為車的聯(lián)系和祥子有過或長或短的接觸,并從不同側(cè)面對祥子的命運、性格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隨著祥子的足跡,作者還把北京市民社會的各個角落,如小茶館,大雜院,車廠—子,下等妓院,街頭巷尾……極為自然地組織到作品中來,把當時社會上的動蕩不安、貧富懸殊、民不聊生等畸形景象,巧妙地描繪出來,從而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二十年代初期北平市民社會的真實生活畫卷。
2.寓必然于偶然之中,使故事情節(jié)富有生動的戲劇性。在《駱駝祥子》中,老舍在寫祥子的不幸遭遇時,幾乎都是含有偶然性質(zhì)的。如祥子苦干三年才買上一輛車,拉上不到半年,就趕上了軍閥混戰(zhàn),城內(nèi)到處傳著城外打仗的消息,但都沒見誰出了什么事。于是,祥子想:“危險?難道就那樣巧?”然而就這一次卻偏偏被祥子趕上,連人帶車都被掠去。孫偵探敲詐祥子,也完全出于偶然,他本來跟蹤的是曹先生,與祥子毫無關(guān)系,敲詐祥子本來無此計劃,祥子本人也沒有往這上面想,然而祥子卻付出了最大的犧牲,曹先生卻平安地躲過去了。和虎妞結(jié)合,祥子根本沒有想過,如果一旦要娶,“就必娶個一清二白的姑娘”,然而他卻恰恰被虎妞給纏住了,而他們的結(jié)合來的又是那么突然,那么快,所有的人幾乎都沒有這個思想準備。表面看來,這一樁樁一件件完全是偶然發(fā)生的,是猝不及防的。實際則都是必然的結(jié)果。因為祥子的地位太低下了,誰都可以欺侮他,任何災(zāi)禍隨時都可能降落在他的頭上。這正如老舍在作品中寫到的:“對了,祥子是遇到‘點兒’上,活該。誰都有辦法,哪里都有縫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為他是個拉車的,一個拉車的吞的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由于一系列含有必然因素的偶然事件的橫空飛來,突然降臨,不僅使故事情節(jié)顯得曲折生動,富有戲劇性,而且加深了作品主題的深刻性,收到了一箭雙雕的藝術(shù)效果。
3.在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活動時,往往把描寫、敘述、議論融為一體,把作者的情感熔鑄其中,這是《駱駝祥子》的又一重要藝術(shù)特點。祥子是鄉(xiāng)下人,口齒沒有城里人那么靈便,再加上他天生來的不愿多說話,所以在每次打擊和不幸突然降臨時,祥子的內(nèi)心雖然充滿憤怒和不平,但他說不出。這時候,作者往往在細膩描繪祥子激烈內(nèi)心活動的同時,便情
不自禁地加進一些敘述和議論,或直接為祥子抒發(fā)不平,或幫助祥子進行控訴、辯解,或?qū)ο樽舆M行譴責。這樣的例子,在作品中隨處可見。如當祥子得知小福子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上吊死了之后,心理感到非常難過,他走到墳地,“淚一串串的往下落”。從此,祥子對生活的最后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將就著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無須乎想了”。這時作者寫到:“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來,可是到現(xiàn)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qū)逐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殺了人,他也不負什么責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墜,墜入那無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因為他沒有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個高大的肉架子,等著潰爛,預備著到亂死崗子去!边@里既有對祥子的同情、辯解,對社會的控訴和詛咒,也有對祥子的批評和責備。我們一看便知道這是老舍在說話。這種在描寫之中插進敘述和議論的方法,一方面使祥子許多沒有說出的話得到了補充,一方面表達了作者涇渭分明的愛憎,加強了作品的思想力量。
4.對北京人民口語的純熟準確的運用,給作品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物的性格得到鮮明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是《駱駝祥子》的一個獨特的藝術(shù)成就。在作品中,不論敘事、寫景、人物的對話,還是作者的議論,完全采用經(jīng)過加工的地道的北京口語。既不晦澀,也不華麗,但卻處處顯得親切有味兒,新鮮活潑。作者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致的美,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tǒng)一起來,做到了干凈利落、鮮活純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1)運用北京市民的俗白而淺易的口語。作者寫祥子從軍閥部隊逃出來以后喝餛飩時,“熱湯像股線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兩個響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完全用北京市民的口語,口中含湯的細節(jié),熱湯傳身的感覺,引起了生命存在的心理體驗。
(2)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致的美。作者寫祥子夜行的神態(tài)是“眼往平里看,腳擦著地走”, “由中邁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著那不聲不響的駱駝”。寫祥子夜行的心理:“他仿佛剛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了,像將要滅的蠟燭,連自己也不能照明似的。再加上四周的黑暗,使他覺得像在一團黑氣里浮蕩!睂懙梅浅U鎸,同時又很精致。
(3)詩意特征。老舍的小說,第三人稱的敘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使小說洋溢著一種詩意。如在《駱駝祥子》中寫到:“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車,他自己的車,弓子軟得顫悠顫悠的,連車把都微微的動彈;車廂是那么亮,墊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響!薄澳禽v車也真可愛,仿佛處處都有了知覺與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者一直背,它都馬上就應(yīng)和著,給祥子以最順心的幫助,他與它之間沒有一點別扭的地方!庇淇斓男那,喜愛的性情,自豪的感覺,溢于言表,像一只快樂的小鳥就要飛出。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使小說充滿詩情畫意。
四、人物形象
(一)祥子 初到北平的祥子是一個勤勞、純樸,充滿青春活力的體面、要強的青年。他有著健康的體魄,他“像一棵樹,健壯、沉默,而又有生氣。”他對生活具有駱駝一樣的堅韌的生活耐力,他是人力車夫中的佼佼者。在同行中,他不甘人下。他拉起車來,跑得非常穩(wěn),使座客感到既快又安全、舒服!罢f站住,不論在跑得多么快的時候,大腳在地上輕蹭兩蹭就站住了”。他不吃煙,不喝酒,不賭錢,沒有任何嗜好。他善良又正直,有著美好的內(nèi)心世界。他拉車有時候不肯要價,只說聲: “坐上吧,瞧著給!”“他的祥子是那么誠實,臉上是那么簡單可愛,人們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這個傻大個子是會敲人的!碑斔诓苷嚕捎谝馔獾氖鹿史塑,車把摔斷了,主人摔傷了,雖然他自己傷的比曹先生還重,但他卻十分過意不去。他想引咎辭工,情愿把工錢退給主人作賠償,表現(xiàn)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當他被孫偵探敲詐后,對曹家放心不下,又冒著生命危險回曹家看看,最后臨走時,還讓曹家的鄰居看看他沒拿曹家的一點東西,表現(xiàn)了他正直、清白的品德。有一次,在嚴冬夜晚的小茶館里,他看到人力車夫老馬因饑餓而昏過去時,便主動買來十個羊肉包子送給老馬,表現(xiàn)出他對同伴真誠的關(guān)切和深沉的同情。
由于悲劇命運的接踵而至,隨著他對生活的希望的破滅,他的美好的品德、性格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當他從匪兵那里跑回來,再次拉起車來時,為了多掙錢,早日買上新車,他不顧個人的名譽,拼命地拉!皬那,他不肯搶別人的買賣,特別是對于那些老弱殘病,……現(xiàn)在,他不大管這個了,他只要看見錢,多一個是一個,不管買賣的苦甜,不管是和誰搶生意”,“像一只餓瘋的野獸”,拉上就跑。虎妞的死,給他的打擊更為沉重,他開始抽煙、喝酒。拉車雖然是他惟一的指望,此后他也不那么熱心了,開始懶惰了,脾氣也大了,“對車座,對巡警,對任何人,他決定不再老老實實的敷衍”。在巡警的眼中,祥子是頭等的“刺兒頭”,誰也不敢惹他,“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他占便宜,甚至為了幾個錢不惜出賣人命。最后連他的外表、形貌也變得猥瑣、骯臟,“他沒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彼闪司衤槟镜男惺呷,人家打他,罵他,他也不管,只注意地上“看有沒有值得拾的煙頭兒”。這個勤儉要強的人最終墮落了,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無業(yè)游民。善良正直、吃苦耐勞的祥子,他要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愿望,被生活的現(xiàn)實碾成了粉末,黑暗的舊社會把人變成了鬼。
(二)虎妞 虎妞的思想性格相當復雜,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好人或斥之為壞人。她是車廠主劉四的女兒,后來成了車夫祥子的妻子。她生長在剝削家庭,深受剝削成性的父親的影響,長期是父親的經(jīng)管車廠的助手。她好逸惡勞,養(yǎng)尊處優(yōu),講吃講花,市儈氣十足。但她潑辣,能辦事,因此她的貪得無厭的父親便不讓她出嫁,留在家里當特殊的幫工。另外,由于她長相丑陋,虎頭虎腦,性格又粗暴,也無人問津,這就使她形成了變態(tài)心理。她沒有家庭的歡樂,只有失去青春的苦悶,于是也就要到車夫中間去尋求快樂了。他看中年輕老實的祥子,死纏著祥子,并因此和父親最后決裂。應(yīng)該說,虎妞有使人厭惡的、應(yīng)當批判和否定的一面,也有令人同情、可以肯定的一面。
6《魯濱遜漂流記》導讀
一、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年生于英國,父親是倫敦的一名商人,1674年,年輕的笛福就開始學習當一名牧師。但他并不適合牧師這種工作,因為,正如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英雄魯濱遜一樣,他的生活充滿了冒險與刺激。1683年,笛福曾被海盜俘虜過。這次的經(jīng)歷,再加上一名曾經(jīng)在海上遇難的蘇格蘭水手的敘述,提供了笛福寫作《魯濱遜漂流記》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題材。雖然《魯濱遜漂流記》一直到笛福將近六十歲時才出版,它依然為笛福帶來歷久不衰的聲譽。還為笛福帶來歷久不表的聲譽。繼《魯濱遜漂流記》的成功之后,接下來的五年之中,笛福又陸續(xù)寫了四本書,包括《生命》、《冒險》、《紅牌船長的海盜生涯》及《疫年大事記》。笛福逝世于1731年4月,享年70歲。
二、寫作背景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17XX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fā)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并沒有作出什么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塑造的魯濱遜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中小資產(chǎn)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chǎn)者形象。他表現(xiàn)了強烈的資產(chǎn)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三、作品簡介及主題
本書歌頌了勞動,贊揚了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精神。它表現(xiàn)了強烈的資產(chǎn)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把虛構(gòu)的情景寫得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這種勇于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xiàn)了當時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不滿足于現(xiàn)狀,要開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小說問世后主人公魯濱遜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及堅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文學形象。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魯濱遜,是個英國人。他很喜歡航海和冒險,因此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也不畏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有一次魯濱遜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到處是亂石野草。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遜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并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里,魯濱遜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xù)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只貓,這使他在凄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么作用呢?
現(xiàn)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曬雨淋。魯濱遜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只,以便請求救援。
魯濱遜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他每天拿著槍,帶著狗到森林里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并且把捕到的活山羊蓄養(yǎng)起來。后來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小麥,他把它們?nèi)鲈趪鷫,不久長出了嫩芽,后來結(jié)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復種收,到了第四年,終于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遜忽然發(fā)現(xiàn)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養(yǎng)。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魯濱遜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lián)想到他們野蠻的宴會。魯濱遜在恐怖之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些可能出現(xiàn)的野人。
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終于看到二十多個野人乘著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霉的同伴,宰殺了其中一人,另一個則掙扎著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魯濱遜住所的方向。魯濱遜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野人,于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遜給被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開始教化“星期五”!靶瞧谖濉焙芸斐蔀樗暮脦褪郑矟u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羊圈,曬了更多的葡萄干。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
有一天清早,魯濱遜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只正在附近停泊著。他發(fā)現(xiàn)這艘船上發(fā)生了叛亂,水手們綁了船長。魯濱遜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yīng)帶他們回英國。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終于回到了英國。
四、人物形象
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充滿勞動熱情的人,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與英雄本色,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開拓精神,他敢于同惡劣的環(huán)境作斗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jīng)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yè)。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產(chǎn)生了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魯濱遜又是個資產(chǎn)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他用火槍和《圣經(jīng)》懾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實奴仆。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后,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后,他又去“視察”他的“領(lǐng)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星期五”本是個野人,是勤勞、對人真誠的人,被魯濱遜從土著人手中解救并教化后,又成了他忠實的仆人和朋友,成了“文明人”的奴隸。后來魯濱遜和“星期五”一起又解救了“星期五”的父親,幫助一個被叛變的水手拋棄了的船長,并巧施計謀,奪回了他的船只,然后魯濱遜用這只船回到歐洲;貒局兴挠赂覚C智更通過戲弄狗熊等細節(jié)表現(xiàn)了出來。
五、影響
《魯濱遜漂流記》塑造的魯濱遜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的藝術(shù)形象,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逼真的自然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規(guī)戒律和浮華、空洞的文體風格,為英國現(xiàn)實主義啟蒙小說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
《魯濱遜飄流記》是一部成功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把虛構(gòu)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作品語言樸素生動,文字明白易懂,雖然藝術(shù)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對英國小說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F(xiàn)在,在西方,“魯濱遜”已經(jīng)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人們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