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論語2
銘:將字刻在石頭或金屬器皿上。 括:箭桿。 分:給予。 故府:舊府,原來的府第。 金櫝:外面鑲金的箱子。關(guān)于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先秦時有“六藝”(學(xué)習(xí)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配有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中稱為“六經(jīng)”(此“經(jīng)”與后來的“經(jīng)”不同)。西漢時,尊儒,將儒家經(jīng)典稱為“經(jīng)”,設(shè)“五經(jīng)博士”研究傳習(xí),由于“樂”失傳,所以稱“五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東漢時加《論語》、《孝經(jīng)》,成為“七經(jīng)”。唐時,將《禮記》分成《周禮》、《禮儀》、《禮記》三禮,將《春秋》三傳列入,作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稱“九經(jīng)”:《詩》、《書》、《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后又增加《論語》、《孝經(jīng)》、《爾雅》,成為“十二經(jīng)”。宋時又加《孟子》,成為“十三經(jīng)”。清代有《十三經(jīng)注疏》,將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為儒家經(jīng)典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南宋朱熹又將“三禮”合并,并從《禮記》中抽出《大學(xué)》、《中庸》兩章,加上《論語》、《孟子》稱“四書”,又將《周易》、《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稱為“五經(jīng)”,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綜合前人評價),成為“四書五經(jīng)”。 十五、敬鬼神而遠之 [課文理解]本章介紹孔子對待自然、神鬼的態(tài)度。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認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懷疑鬼神的存在的”,并認為“孔子為什么沒有迷信思想,這和他治學(xué)態(tài)度的嚴謹很有關(guān)系”。所謂“敬鬼神而遠之”,是指心中有一定“敬畏”,這樣做事說話,有一定的禁忌,但更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實際。[課文解讀]一、《論語》里說的“天”,有時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時指自然界,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說說課文中所涉及的“天”,主要指哪種意義?楊伯峻《論語譯注》中作了統(tǒng)計,《論語》中提到“天”的有12次半,包含三個意義。一是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二是指義理之天,文中出現(xiàn)僅一次:“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3·13);三是主宰或命運之“天”(即課文中指的上帝、天神),出現(xiàn)較多。 但是,孔子講“上帝、命運”之“天”的背景一是發(fā)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28);一是處于困境或險境時的自慰鼓勁:“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何予?”(9·5);三是發(fā)怒時的指責或自我表白:“吾誰欺,欺天乎!”(9·12 指責子路)、“知我者,其天乎!”(14·35) 孔子懷疑鬼神存在,“不語怪、力、亂、神”(7·21),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保3·12),孔子病危,拒絕子路祈禱(7·35);楚昭王病重,拒絕祭神,孔子贊他“知大道”(《左傳哀公六年》)。 課文中“天”的含義:5·13中“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自然之天);16·8中“畏天命”(自然之天);3·13中“獲罪于天”(義理之天);12·5中“富貴在天”(上帝、天神,主宰命運之天)。 二、天人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則主張?zhí)烊烁袘?yīng)。閱讀下面材料,簡要談?wù)勀銓Ω髯杂^點的理解。你認為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