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賈而沽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士人,比后代幸運(yùn)的一點(diǎn)是,還可以選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得利于當(dāng)時的政治狀態(tài),周天子雖號有天下,不過是虛名。而人們真正認(rèn)可的則是“諸國并立”的局面。頗類似于今日之歐盟。各國之間有競爭,但也可以自由流動。所以士人有著相當(dāng)大的選擇空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文雅一點(diǎn)說是,鳥可擇木而棲。比如孔子就帶著一隊人馬周游列國,也是期待自己在某個國家(而不一定要在魯國)得以實(shí)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
到了后代,且不說一統(tǒng)天下之下,士人沒有選擇之余地,就是一些割據(jù)勢力下,士人也失去了選擇的自由。且看《后漢書•李業(yè)傳》:
公孫述僭號,素聞業(yè)賢,征之,欲以為博士,業(yè)固疾不起。數(shù)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鴻臚尹融持毒酒奉詔命以劫業(yè)!叭羝,則受公侯之位;不起,賜之以藥。”融譬旨,業(yè)嘆曰:“危國不入,亂國不居。親于其身為不善者,義所不從。君子見危授命,何乃誘以高位重餌哉?”遂飲毒而死。
李業(yè)是名士。公孫述在割據(jù)稱王之后,就去聘請他。李業(yè)不干。公孫述就以死威脅。于是李業(yè)無處可逃,終于自盡而死。
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幾乎是士人自由空間逐步縮小的一個歷史。
原文:
17.1 陽貨欲見孔子(1),孔子不見(2),歸孔子豚(3)?鬃訒r其亡也(4),而往拜之(5),遇諸涂(6)。謂孔子曰(7)∶“來!予與爾言(8)。”曰 ∶“懷其寶而迷其邦(9),可謂仁乎?曰不可(10)。好從事而亟失時(11),可謂知乎(12)?曰不可。日月逝矣(13)!歲不我與(14)!”孔子曰∶“諾,吾將仕矣(15)!”
注釋:
(1)陽貨:也叫陽虎,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當(dāng)時通過把持季氏的大權(quán)而專權(quán)於魯國。欲:想要。見:讓人來拜見。(2)不見:不去拜見。(3)歸(kui4):通“饋”,贈送。豚(tun2):指蒸熟的小豬。(4)時:等待。其:他。亡:出門在外。(5)而:連詞。(6)諸:“之於”合音,“之”指陽貨,“於”是“在”的意思。涂:通“途”,路途。(7)謂:對某人說。(8)予(yu2):我。與:跟。爾:你。(9)懷其寶:懷藏著寶物,指擁有才能。而:卻。迷其邦:使自己的國家混亂。(10)曰:表示陽貨自問自答,下一個“曰”也是。(11)好(hao4)從事:喜歡干一番事業(yè)。亟(qi4):多次。失時:失去時機(jī)。(12)知(zhi4):同“智”。(13)逝:一去不回。(14)歲:歲月。不我與(yu3):即“不與我”,不等待我。(15)仕:做官。
譯文:
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陽貨想要讓孔子去拜見他,(以便讓孔子幫助他,但是,因為他心不正而專權(quán),)孔子不想去拜見,(陽貨)就贈送給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豬,(目的是迫使孔子按照禮節(jié)不得不去拜謝他)?鬃庸烙嬎鲩T在外的時候,才去前往拜謝他,卻在路途之上遇到了他。(陽貨)對孔子說:“過來!我跟你說說話。”於是就說:“懷里藏著寶物卻使自己的國家處在混亂之中,能叫做仁德的做法嗎?可以說不能。喜歡干一番事業(yè)卻多次失去時機(jī),能叫做有智慧嗎?可以說不能。時光一去不復(fù)返了,歲月不等待我們!”孔子說:“噢,我快要出來做官了!.
說解:
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陽貨是哪一類的人?他因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魯國控制大權(quán),后來在魯定公八年(當(dāng)時孔子51歲)背叛魯國。雖然背叛魯國是后來的事,但是,陽貨是哪一類的人,我們卻可以從此而知道。他想要讓孔子去拜見他,目的是為了讓孔子幫助他,但是,因為他心術(shù)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見。對于這一類的人,又沒有惡跡顯露出來,我們當(dāng)然無法對他做什么,但是,卻不能不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