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悔計——如何避免陷入他人的圈套
如此種種,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些無本萬利的人情債,這也是老練的朋友求人的常用伏筆。
這種方法不宜常用,只能偶爾為之作為應急之法。經常為之,定會露出破綻,遭人指責。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言出必行的人,卻很少有人會用寬宏的尺度去諒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們常常聽見某甲埋怨某乙,說:“某乙分明答允了我……但……
“事實上,某乙雖然可能答應過某甲,但那不過是某乙怕難為情不好意思拒絕而已,往后他仔細一想,便覺得這事根本不可能辦到了,甚至某甲自己也知道這事實在強人所難的。但是某甲真的會自責而不責人么?恐怕不會的,而在旁人看來,也總是覺得某乙不對,因為到了那個田地,已經沒人注意當初他的一切了。
拿破侖說:“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可自拔的錯誤!
有人會發(fā)此疑問:當我們在朋友面前,被迫得非答應不可,而實際上明知這事不該答應時又怎樣?
人際關系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在聆聽別人陳述和請求完畢之后,輕輕搖搖頭,而態(tài)度并不強烈!陛p輕搖頭,代表了否定,別人一看見你搖頭,知道你已拒絕,跟著你可以從容說出拒絕的理由,使別人易于接受。
自然,拒絕的理由必須充分。一個充分的理由,使人諒解你不能遵辦的苦衷,就不會對你記恨在心。
有許多事情常是這樣看,看來應該做,但一做起來就有麻煩,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壽保險經紀,他來向你說了一大堆買人壽保險的好處,于是,他請你向他買100萬元保險。你也明知此舉真有益處,但是,后來當你細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險費,等于你收人的l/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過是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而你一定明白這事很難辦到,你就不妨輕輕地搖頭,然后說出上述的理由。
5、欲擒放縱,突發(fā)制人
春秋初年,鄭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他就是鄭莊公。鄭莊公心里明白,自己雖然當了國君,但政敵們決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自己還得拼力爭斗。不過,用什么方式與政敵斗爭才好呢?他頗犯躊躇,因為那政敵不是別人,卻是他的親生母和胞弟!鄭莊公出生時,因腳在先,頭在后,讓母親武美幾乎難產送命,所以武姜十分討厭他,而偏愛他的胞弟公叔段。兄弟倆長大之后,武姜曾幾次請求立公叔段為太子,但武公礙于傳統(tǒng)習慣,沒有答應。對于這事,武姜和公叔段一直心懷不滿,所以武公一死,他們便加緊了奪權步驟。
首先,由武姜出面,以母親的身份為公叔段要求封地,要在公把制邑封給公叔段。制邑是軍事要塞,莊公沒有答應,武姜又替公叔段要求村在易守難攻的京城,莊公只好答應了。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寬城墻。鄭國大臣們對此意見紛紛。祭件對莊公說:‘豐等級都邑城墻的高度,先王都有規(guī)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規(guī)定修城,您應及時阻止他,以免后果難以收拾。”在公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心里另有打算,所以說:“我母親希望這樣,我又有什么辦法呢?
公叔沒看哥哥沒有對自己采取限制措施,便更加放肆起來,下令讓西部、北部邊睡守軍聽命于自己,并私自收來了周圍的城邑來作為自己的封地。這種舉措使鄭國將士們憤憤不平。大將公子呂對在公說:“應及早下手制止他,否則軍隊慢慢就會被他掌握了!”鄭莊公還是不緊不慢地說:“用不著。不仁不義的事做多了,就會自取滅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還沒有反應,更加肆無忌憚起來,聚集糧草,修治武器,擴充步兵和車卒,準備攻打在公的國都,并約好了母親作為內應。這下子舉國上下的百姓都義憤填膺。在公高興地說:“時機到了!”派人探聽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先發(fā)制人,提前派公子呂率領200輛戰(zhàn)車向京城壓過去。京城軍民紛紛倒戈,公叔段跑到部地。莊公猛追窮寇,又打到鄙地,公叔段只好逃亡到共國去,莊公返回頭來又對付母親武姜,把她軟禁在城池,并發(fā)誓永遠不再拜見她。
對弟弟的奪權野心和母親的所作所為,鄭莊公是了解于胸的。但他并不憐骨肉之情妥善調解,而是采用“引其發(fā)展,陷其不義,突發(fā)制人”的陰謀手段,先放縱對方,任其胡為,爭取到巨心、軍心、民心后再置對方于死地。
欲擒敵縱的反悔方法適用于能壓住局面的操縱者。它的妙處是使對方盡力表演,輕敵大意,將我之放縱誤解為無能,使他人因為對手的過分行為而忽略或寬容對方的清算和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