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教學設(shè)計
【明確】(一)啟發(fā)誘導
孔子提出的啟發(fā)誘導包括兩層意思:實行啟發(fā)式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則啟,悱則發(fā));實行啟發(fā)式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證明,問題情境的難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因勢利導,在恰當?shù)臅r候啟發(fā)、指點、引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因材施教
因是依據(jù)、根據(jù)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鬃釉诮逃龑嵺`中能夠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根據(jù)他們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fā)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誨人不倦
對于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鬃拥恼d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nèi)绾巫鋈。他把許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為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耙肷险n很精彩,必須下課不精彩”。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yè)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chǔ)。
(五)關(guān)于教者素養(yǎng)
幻燈片:
子貢曰:“貧而無諂[chǎn,巴結(jié)、奉承],富而無驕,何如[即“如何”,《論語》中的“何如”都可譯為“怎么樣”]?”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貧而樂[又作“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对姟吩,‘如[好像]切[用刀切斷]如磋[用銼銼平]!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斯之謂[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賓語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賓的標志]與[同“歟”]?”子曰:“賜也!始可與[省略“之”]言《詩》已矣,告諸[之,代“子貢”]往[動詞活用為名詞,過去的事]而知來[動詞活用為名詞,未知的事]者!
【問題】用助詞“之”、“是”、“焉”等來提前賓語,如“唯鄭焉依。”(《左傳》)這是賓語前置句的一種變式!墩撜Z》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來提前賓語,試作一整理和具體分析。
【明確】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學而》第一)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第九)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陽貨第》十七)
歸納:上述例子加點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來提前賓語,構(gòu)成“賓語+之+動詞”的結(jié)構(gòu)。例①的正常語序是“其謂斯與”,例②的正常語序是“有何遠?”例③的正常語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幻燈片: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裕瑒t小子[弟子的自稱]何述[傳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四季]行[運行]焉[句末語氣詞,可不譯],百物生[生長]焉,天何言[屬賓語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其特征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哉?”
子曰:“若[如果]圣與仁,則吾豈敢?抑[不過、只是]為[做]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如此、這樣]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曰:“述而[卻,表轉(zhuǎn)折的連詞]不作[創(chuàng)造],信[相信]而好古[指古代文化],竊[私自、私下]比于我[介賓短語后置]老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