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 綠葉紅鑲邊
烏龍茶可諳從武夷茶衍生,品質(zhì)俱臻。其制法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從曬青到做青和涼青,每個工序都很重要,乃形成"三紅七綠"的"綠葉紅鑲邊"的特色。像"鐵觀音",便有"青蒂、綠腹、紅鑲邊、三節(jié)色"之稱。烏龍茶保持綠色,因為留存頗多的葉綠素。其紅茶色素和蛋白質(zhì)結(jié)合,便形成"紅鑲邊"。野生的"鐵觀音"就是"馬騮",它們都是一種半發(fā)酵茶。通常茶葉見日即奪味,但烏龍茶要放在太陽下曬青。行內(nèi)人稱為"日光萎調(diào)"。它們以"陳茶"為貴,不同于龍井要鮮。只要藏于干爽處,香遠(yuǎn)味久,非尋常者可比。正如清代初期周亮在〈〈閩茶曲〉〉中所言:"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草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這種"陳茶",七泡有余香。一般的烏龍茶,每壺最多可泡四至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