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謂的君子,往往都有自己深刻而獨立的見解,君子與君子相處過程中,往往能尊重彼此的見解,并且又拒絕茍同,卻又能相處融洽!我和你關(guān)系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張。我反對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北宋曾經(jīng)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君子和而不同。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對頭,彼此都認(rèn)為對方的方針荒謬至極,卻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既然要改革,司馬光就被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后來王安石又因改革失敗被罷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狀。皇帝來征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懇切地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fēng)。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实勐犕暾f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我敬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觀點;我反對你的理念,并不意味著否定你的全部。這種張弛有度、和而不同的相處,這才是君子關(guān)系!
王安石從小書讀得很好,“名傳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紀(jì)輕輕就不茍言笑。少年得志,官運亨通。執(zhí)掌朝廷大權(quán),“嚴(yán)己律屬”。除了不愛洗澡,穿衣服相當(dāng)不講究外,經(jīng)常頭發(fā)蓬亂就上朝覲見天子,號令文武。按當(dāng)時的標(biāo)準(zhǔn),他基本上算是神經(jīng)病。然而皇帝很欣賞他,盡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臟亂差”,依然“皇恩殊厚”,成為當(dāng)朝宰相,銳意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想方設(shè)法為大宋收稅,充盈國庫。
司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異,又是政敵,兩個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做宰相,相當(dāng)?shù)牟粚Ω。他們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差十萬八千里。在廟堂之上,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彼此都認(rèn)為對方的執(zhí)政方針荒謬至極。彼此都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比對方正確,比對方更了解國情。所以在爭奪權(quán)力的過程中,兩人絲毫都不客氣,用各種手段,向?qū)Ψ酵聪職⑹。斗爭的結(jié)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xué)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
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quán)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
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正所謂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憤世嫉俗的王安石強力推行改革,不僅觸動了皇親貴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強烈不滿,朝野一片罵聲,逢朝必有彈劾。“曾參豈是殺人者,一日三報慈母驚”;实郾緛硎中湃瓮醢彩跄稳顺苫,天天聽到有人說王安石的不是,終于失去了耐心,將他就地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經(jīng)被罷官,很多言官就跳將出來,向皇帝告他的黑狀。一時間訴狀如雪,充盈丹樨;实勐犘抛嬔,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馬光的意見。
很多人都以為,王安石害司馬光丟了官,現(xiàn)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時機。然而司馬光并不打算做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懇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fēng)。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關(guān)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張。我反對你執(zhí)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年輕時,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英國下議院做議員,他有一位叫瑪格麗特的長相幾乎可以稱得上丑陋的女同事,兩人的政治主張大相徑庭。丘吉爾同意的事,瑪格麗特常常反對,同樣,瑪格麗特提出來的主張,丘吉爾一般都投反對票。兩個人動不動就在議院吵得面紅耳赤,彼此指責(zé)謾罵,到最后不歡而散。
有一天,丘吉爾午餐時喝多了酒,醉熏熏打著飽嗝,搖搖晃晃來到下議院開會,正巧在走廊里碰見瑪格麗特,敻覃愄嘏瓪鉀_沖地對著他吼叫:溫斯頓,你又喝醉了!你的樣子真讓人惡心!
丘吉爾很刻薄地反擊道:是的,你說的沒錯。我喝醉了確實很惡心。明天我酒醒了就不惡心了?墒悄隳噩敻覃愄?你天生很丑,昨天很丑,今天很丑,明天同樣還會很丑!
這簡直太過分了,敻覃愄貨]料到丘吉爾居然如此惡毒,當(dāng)場氣得痛哭失聲。
平心而論,丘吉爾的做法非常的不紳士,估計是因為酒喝太多的緣故。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在下議院廣為流傳,大家都認(rèn)為,瑪格麗特對丘吉爾一定恨之入骨。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當(dāng)時的英國首相是張伯倫,因為他一味對希特勒實行綏靖政策,遭到國民強烈反對,被迫辭去首相職務(wù)。國王喬治提名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首相一職,但必須獲得議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員贊同才合法。有人反對丘吉爾任首相,聯(lián)絡(luò)一些議員打算投反對票。他們?nèi)フ椰敻覃愄,希望她加入反對丘吉爾任首相的陣營,敻覃愄刂苯亓水(dāng)?shù)鼐芙^了。她說:我全力支持丘吉爾,在這個危急的時刻,我想不出還有誰比他更適合領(lǐng)導(dǎo)英國,在我見過的人當(dāng)中,他的勇氣智慧以及他的愛國心,無人能出其右。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和而不同,敻覃愄夭毁澇汕鸺獱柕恼沃鲝,甚至不認(rèn)可他的生活方式,然而,她內(nèi)心深處,敬重丘吉爾的才華和愛國情懷。因此,作為政治對手,當(dāng)打擊政敵的機會來臨時,她選擇了放棄。從這個意義上說,瑪格麗特是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