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同大學生溝通(精選3篇)
父母如何同大學生溝通 篇1
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成為大學生后的心理活動:希望完全獨立,有自己的空間、隱私,有自己的行為自由,不希望家長過多干涉和過于管束。同時,作為處于身體和心理還在不斷成長中的年輕人,十分需要家長的提醒和關心。建議:
1.像面對朋友一樣面對孩子,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斷,是個自主的“他”。支持他的愛好和有益的想法;對不足之處實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見,不要一廂情愿的過多地提醒嘮叨。
2.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信息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當代大學生所了解的知識和信息已經遠遠多于一般家長(專家除外),他們所不足的只是社會經驗不足,在識別事物本質方面缺乏經驗,缺少社會實踐的歷練。作為家長,一方面應該虛心向孩子學習,了解新知識,學習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適時提醒孩子在人際交往等方面加以注意。家長和孩子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生活上多關心,尤其是身體心理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青春期困惑,身體有可能遇到的疾病,家長要適時點撥。零花錢根據經濟狀況適當給予,不要自己省吃儉用,卻慣下孩子大手大腳追求名牌的毛病,鼓勵他們勤工儉學,利用業(yè)余時間打工掙錢。
父母如何同大學生溝通 篇2
一、應善于運用禮貌語言
禮貌是對他人尊重的情感的外露,是談話雙方心心相印的導線。人們對禮貌的感知十分敏銳。有位優(yōu)秀的售票員,每次出車總是“請”字當先,“謝”字結尾。如:請哪位同志讓個座,照顧一下這位抱嬰兒的女同志。“有人讓座后,他便立即向讓座者說:”謝謝。“再如:”請出示月票:“然后說:”謝謝,請您把月票收好。“這樣,使整個車廂的乘客都感到溫暖,氣氛和諧,在他的感染下,無人吵架、搶坐。
二、請不要忘記談話目的
談話的目的不外乎有以下幾點:勸告對方改正某種缺點;向對方請教某個問題;要求對方完成某項任務;了解對方對工作的意見;熟悉對方的心理特點等等。為此,應防止離開談話目的東拉西扯。
三、要耐心地傾聽談話,并表示出興趣
談話時,應善于運用自己的姿態(tài)、表情、插語和感嘆詞。諸如:微微的一笑,贊同的點頭等,都會使談話更加融洽。切忌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不時地看手表,伸懶腰等厭煩的表示。
四、應善于反映對方的感受
如果談話的對方,為某事特別憂愁、煩惱時,就應該首先以體諒的心情說:“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會這樣。”這樣,就會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感情是尊重的,才能形成一種同情和信任的氣氛,從而,使你的勸告也容易奏效。
五、應善于使自己等同于對方
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一個有經驗的談話者,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jié)奏與對方相稱,就連坐的姿勢也盡力給對方在心理上有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著比相對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直挺著腰坐著,要比斜著身子坐著顯得對別人尊重。
六、應善于觀察對方的氣質和性格
如若與“膽汁質”類型的人交談,會發(fā)現(xiàn)對方情緒強烈,內心活動顯之于外;與“粘液質”類型的人談話,會發(fā)現(xiàn)對方持重寡言,情感深沉;與平素大大咧咧的人談話,會發(fā)現(xiàn)對方滿在乎,漫不經心。針對不同氣質和性格,應采取不同的談話方式。
七、應善于觀察對方的眼睛
在非語言的交流行為中,眼睛起著重要作用,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最能表達思想感情,反映人們的心理變化。高興時,眼睛炯炯有神,悲傷時,目光呆滯;注意時,目不轉睛;吃驚時,目瞪口呆;男女相愛,目送秋波;強人作惡,目露兇光。
人的面部表情;固然可以皮笑肉不笑,但只要您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xiàn),眼睛便不會“笑起來”。也就是說,人的眼睛很難做假,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會通過眼睛表露出來。為此,談話者可以通過眼睛的細微變化,來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變化。如果談話對方用眼睛注視著你,一般地說是對你重視、關注的表示;如果看都不看你一服,則表示一種輕蔑;如果斜視,則表示一種不友好的感情;如果怒目而視則表示一種仇視心理;如果是說了謊話而心虛的入,則往往避開你的目光。
父母如何同大學生溝通 篇3
當你回首往事時,你是一個與過去溝通的人,當你有一段思想熱潮時,你便是正與書籍溝通。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與書溝通,便是與一為有知之人的談話。
從丫丫學語,到朗朗的讀書聲;從思想萌發(fā),到磅礴的思潮奔涌……每個人都是從語言學會溝通,從溝通中學得人生。解讀人生,與平凡之人溝通,便會得到淺薄、空乏的思慮;與有知之人溝通,便可得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感染;而我們與誰溝通才能做一個有知之人,填補心靈的空虛呢?還是讀書。
讀書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溝通。如果強迫自己與心靈溝通,那么書帶給你的并不會想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你還會成為書的奴隸,如行尸走肉一般的無能。反之,你若把書當作是心靈的塑造,與書溝通時,體會著無限的“物我兩忘”,那么,我想你一定比玉皇大帝都活的隨心所欲!
與朋友溝通,何談一個“難”字,把書當作你的密友,與書溝通便成了你比不可少的生活習慣。也許你會說:“我的書很多,把誰當作自己的密友呢?”這也就談到了選擇書,擇書如擇友,走一次書店,讓你發(fā)現(xiàn)如人才市場般的熱鬧,各種書籍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你的目光應該是轉向你心所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你追求的是什么,你就要為達到目的而“奔波”。
選擇了書,就一定要讓它發(fā)揮起最大的作用。所以讀書貴在思考。讀書不是看它的表意來增長志趣,而是通過溝通來推敲其深層含義,只有這樣,你才能算是真正的與書溝通。思考的過程也猶如人生之路的坎坷不平,也許你會走如誤區(qū),不要慌張!讀書破萬卷,如果你能一次就領會其真意,那么你比作者都要厲害。
閱讀是一種精神儀式,與書溝通更是回味無窮,把書當作自己的密友,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無比燦爛輝煌。所以,請記。杭芷鹋c書溝通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