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意象拾零
古典詩詞意象拾零
意象是指滲透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形象。某個意象蘊含著什么樣的情感和意味,這并非出于某個詩人一時的創(chuàng)造,而是經(jīng)過歷代詩人反復(fù)地繼承、運用、發(fā)展而逐漸積累起來的。這些意象在歷代詩人反復(fù)的繼承、運用、發(fā)展過程中便漸漸積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蘊。有些已經(jīng)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積淀的一部分。我們在閱讀和鑒賞古詩詞時必須具備解讀這些意象的能力,且要在廣泛的閱讀中能舉一反三,由此及彼。下面就結(jié)合一些大家較熟悉的詩詞來分析幾個古詩詞中常見意象。
一、鴻雁
1.大雁是候鳥,定期南飛北返,這就容易使那些滯留外鄉(xiāng),不能按期定時回家的人對比自己,生發(fā)出無盡的憂思。如: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镆褂,高齋聞雁來。
——韋應(yīng)物《聞雁》
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趙嘏《寒塘》
雁,春秋遷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xiāng)愁。
2.我國古代有“鴻足傳書”的傳說,因為古代人們和外出的親人難通音訊,所以又讓大雁承擔(dān)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
《清平樂》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3.雁總是結(jié)陣成“人”字或“一”字形集體遷徙的,因此孤雁(斷雁,孤鴻,斷鴻)也就成為詩人表達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蔣捷《虞美人•聽雨》
在浩淼的江水與低壓的陰云之間,只有一只孤雁在凜冽的寒風(fēng)中哀鳴,顯得那樣孤單、渺小、無助。詞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來抒發(fā)自己風(fēng)雨飄搖中流浪江海的悲涼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自然地將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聯(lián)系起來。月圓便想起團圓,月缺便想起分離。而人生總是離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圓人不圓。故人看見月亮很容易觸景生情,想起故鄉(xiāng)、親人。
最典型的當(dāng)是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還如李煜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首詩寫離愁。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詞人獨自登上西樓。從“無言”和“獨上”中可見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單。這時他抬頭一看,只見殘月如鉤,這既是寫實,也是象征。試想,連月亮都是殘缺的,人世團圓又有何望?月如鉤又會在詞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僅如此,月亮還是游子與故鄉(xiāng)聯(lián)系的媒介。如果說游子是故鄉(xiāng)放出的風(fēng)箏,月亮就是那根線。游子為什么不會迷失呢?那是因為有月亮!月亮以其無垠的光輝照耀著游子也照耀著故鄉(xiāng)。游子抬頭看見月亮心頭生發(fā)出許多美麗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鄉(xiāng)該是一如既往地美麗而寧靜吧。故鄉(xiāng)的親人又在干什么呢?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的俘虜營中寫下的,表達了身被囚系的詩人對妻子家人的思念。詩人不說自己望月憶妻,卻想象今夜鄜州月圓,妻子獨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雖有兒女陪伴,但兒女還太小不懂他們母親的思念,并不能為母親分憂。這樣寫來,寫出了詩人神馳千里,黯然動容之滿懷愁緒,使詩情更進了一層。
三、登高(登樓,登臺)
1.我國地域遼闊,歷代文人漂泊異地,音訊不通,一旦登樓遠望,家鄉(xiāng)桑梓景物,親戚故舊面影,紛紛涌上心頭,免不了愁從中來。因此登樓懷遠是常見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蝶戀花》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聲甘州》
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臺之巔,實際上也是置身于無垠的空間與永恒的時間交集之點。面對無垠的空間,人會愈來愈真切地感受到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面對永恒的時間,人會愈來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暫。這種個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暫感,將激發(fā)人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迫切追問。而追問的結(jié)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壯志未酬而華發(fā)已生。因此登高極易引發(fā)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悲。
最有代表性的當(dāng)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胸懷大志,因指陳時弊而屢遭打擊。此詩寫他登臺遠眺,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寫出“天地”即空間的遼闊。第四句寫在廣闊背景中,兀立著一位因無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詩人臨風(fēng)灑淚,慷慨悲涼,贏得了后世無數(shù)懷才不遇之士的強烈共鳴。
四、落花(落紅)
落花極易讓人聯(lián)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時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離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麗鮮活的生命的凋零,當(dāng)然會在人的心頭引起陣陣的傷感。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這首詩表面寫相逢的驚喜,實則感慨萬千。這固然體現(xiàn)在今與昔的對比中,也全濃縮在“落花時節(jié)”這四個字里了。想當(dāng)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華,意氣風(fēng)發(fā),壯志凌云,大唐也正處于其全盛時期。如今,詩人和友人歷經(jīng)時世艱難,流落江南,他們已經(jīng)到了人生的“落花時節(jié)”;大唐王朝經(jīng)過“安史之亂”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時節(jié)”。身世之感與家國之恨一齊涌至心頭,怎不感慨萬千!
五、日暮(夕陽)
1.日落西山自然給人衰落凄涼之感。如: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游原》
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秦觀《滿庭芳》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2.受古老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影響,人們長期過著一種“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必然對我們民族的心理產(chǎn)生某種深層影響。具體地說就是在人們心里產(chǎn)生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太陽落山了,就該回家了。溯洄到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種情思的生發(fā)軌跡: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雞都回窩了,太陽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過來,出門在外的人看見太陽落山了,鳥兒歸巢了,農(nóng)人們也結(jié)束了一天勞作開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頂上炊煙裊裊,暮色已蒼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處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
日暮不僅給人衰落凄涼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個符號,而且這兩者往往融為一體。
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不僅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層蒼涼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經(jīng)降臨。薄暮起,鄉(xiāng)愁便起。這已滲透至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層,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動情力量。
六、杜鵑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子規(guī)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
宋人賀鑄《憶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xiāng)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fēng)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七、燕子
燕子是深受詩人喜愛的意象。燕子到來往往意味著春天的到來。詩人喜用燕子來表達喜悅之情。如杜甫《絕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卑拙右住跺X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钡嘧与p飛經(jīng)常用來反襯離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刻曉穿朱戶。”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八、蟬
古人以為蟬餐風(fēng)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來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瘪樫e王《獄中詠蟬》:“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但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边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昂s鳴我側(cè)”(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九、烏鴉
烏鴉是一種不吉利的鳥,常常用來表達一種黯然愁思的情境。如嚴(yán)維《丹陽送韋參軍》:“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睆埨^《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十、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nèi)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十一、菊花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zhì)。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北磉_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十二、梅花
梅花在嚴(yán)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zhì),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痹娋浼葘懗隽嗣坊ǖ囊蝻L(fēng)布遠,又含蓄地表現(xiàn)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shù)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苯杳坊▉肀扔髯约簜涫艽輾埖牟恍以庥龊筒辉竿骱衔鄣母呱星椴佟T送趺帷赌贰罚骸安灰丝漕伾,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言淺而意深。
十三、松樹
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表f黃裳一向諂媚權(quán)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zhì)。
十四、蓮花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guān),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膘F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guān)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十五、梧桐
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睂懙氖潜粍儕Z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十六、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潔白、剔透、冷傲常常用來表現(xiàn)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睆埿⑾椤赌钆珛•過洞庭》:“應(yīng)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睋v衣聲(或搗練聲)是一種極富家庭生活色彩的聲音,常常用來表達夫婦或情人之間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崩铎稀稉v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绷硗膺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結(jié),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jié)”(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當(dāng)然,鑒賞古詩詞不能生搬硬套。如果不對原詩作具體分析,一看見某個意象就馬上斷定這首詩是表達某種感情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中國古代有悲秋的傳統(tǒng),秋在古詩詞中就是愁的代名詞,以致南宋詞人吳文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钡娙藙⒂礤a的《秋詞》卻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王維的《山居秋暝》表達的也是喜悅之情。還如落花是一傷感的意象,但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是: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意象不能脫離全詩的意境,這就好比一個詞語你僅知道它的一般意義是不夠的,你還得結(jié)合具體語境去分析它的特定含義。
那么怎樣才能掌握這些紛繁復(fù)雜的意象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下功夫。第一,要開闊視野,多讀一點古詩詞。沒有一定的閱讀量的積累,其他什么都談不上。第二,做一個有心人,多積累,多歸納,多思考。當(dāng)一個意象不止一次出現(xiàn)在你面前時,要有足夠的敏感,將其抓住。要能做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閱讀古詩詞時要多思考,多問一問:這個意象為何容易引起這種情感?這個意象是怎樣引發(fā)這種情感的?在思考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詩歌鑒賞之門在漸漸為你敞開,在思考中你會漸漸發(fā)現(xiàn)一些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問題:如詩人的情感生發(fā)方式,古詩中常見的抒情模式乃至我們文化的思維方式等,而這些對古詩鑒賞題是尤為重要的,而且這實在比掌握一些死的知識重要得多。
其他拾零
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xué)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南史 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quán)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lǐng)。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dāng),用“?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如: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疆域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1)、具體分析, 為何說“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詩一、二句寫景對表現(xiàn)戍邊將士的胸懷有什么作用?
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苗中聞?wù)哿?nbsp;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注: 折柳: 即 “折楊柳”, 古樂曲名, 多為傷春悲離之辭。
本詩抒發(fā)了什么情感?請任選一聯(lián)或一個角度, 談?wù)劚驹娬Z言或表這技巧上的妙處。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官歸隱!罢垩币鉃楣戆菀,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dāng)?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恚旰笱兂闪吮逃。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
6、鴻雁:《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青鸞:《仙海經(jīng)》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彭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髞怼半p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閱讀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回答問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zhuǎn)蒼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 臨風(fēng)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負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詩寫景有何特點?本詩的首聯(lián)與頸聯(lián)寫景, 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② 簡析頷聯(lián)、 尾聯(lián)分別刻畫的人物形象的特點。
③ 全詩在寫景和寫人之中, 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聯(lián)連用兩個典故,詩人將 比作 ,又將 比作 ,表這了詩人 和對友人的 。
11、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皠诟琛焙髞沓蔀樗蛣e歌的代稱。
閱讀許渾《謝亭送別》, 回答后面的問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1)、第二句的“急”字在寫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詩二四句寫景的色調(diào)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為什么?
(3)、作者在詩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悄感?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shè)一長亭,五里設(shè)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澳掀帧敝改厦娴乃疄I,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fēng)裊裊秋!
16、陽關(guān):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焙髞砭桶阉蛣e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guān)”。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xí)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18、風(fēng)騷;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和《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1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焙髞肀扔魑⒉蛔愕赖募夹g(shù),多指文學(xué)技巧。
閱讀李貨《南園》, 回答后面的問題。
南園十三首 李賀
尋章摘句老雕蟲, 曉月當(dāng)簾掛玉弓。不見當(dāng)年遼海上, 文章何處哭秋風(fēng)?
注: 雕蟲: 詩中的意思是說吟詩作賦是沒有什么大用韻技藝。遼海:指遼東地區(qū), 因瀕臨渤海,故稱,唐時這里常發(fā)生戰(zhàn)爭。
就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段賞析文字。
20、鴻鵠;《史記 陳涉世家》載,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xiāng)。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 飛。”
21、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fēng)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閱讀文天樣的《金陵驛》, 回答后面的問題。
金陵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漂泊復(fù)何依,山河風(fēng)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具體分析作者通過那些景物的描寫及典故的運用,表這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 回答后面的問題。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fēng)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fēng)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詩人描繪這樣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3)、詞的最后兩句麥達了詩人怎樣—種思想感情?
22、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l黍離:《詩經(jīng) 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shù)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 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26、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fā)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7、瑟瑟:愿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
閱讀下的詩,回答問題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①殘陽照射在江面上, 詩人不說 “照”面說“鋪”, 有什么表這效果,
②詩人為什么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jié)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28、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29、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tài)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鈴》抒寫了與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懷古類: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表達的是面對越宮遺址的凄涼景象所產(chǎn)生的昔盛今衰的感慨;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zhàn)場所產(chǎn)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思鄉(xiāng)類:或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如XX年高考所選的李白的《春城洛城聞笛》,作者由笛聲勾起了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戰(zhàn)爭類: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馬篇》前半部分寫少年英雄颯爽英姿,表現(xiàn)他的“勇”,后半部分寫他為國征戰(zhàn),表現(xiàn)他的“忠”。
閑時類: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通過對田園景象和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表達了棄官歸隱的決心;1998年高考卷所選的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通過描寫夜訪李凝幽居,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借景抒情類: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體現(xiàn)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或借景抒發(fā)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對登高所見的秋江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復(fù)雜感情。
托物言志類: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zhì),或托物抒發(fā)懷才不遇的傷感.如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達孤高自賞的高尚節(jié)操。
愛情類;在古代詩詞中占的比重相當(dāng)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美好的情感、多樣的手法,被人們世代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