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32)
1、拙中有巧
語言有時很難用“拙”和“巧”來衡量。就拿《紅樓夢》來說,里面的詩詞就雅俗共賞。我們可以低吟著“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與林妹妹一同潸然淚下,也可以欣賞著“一個蚊子哼哼哼,兩個蚊子嗡嗡嗡”而盡情嘲笑呆霸王的粗俗。
明代杰出文學家、畫家徐渭(字子長),聰慧過人。一日,他與多人在杭州孤山一亭內(nèi)賦詩作畫,畫的是《柳亭送別圖》,畫雖不錯,詩卻平庸。主持人見徐渭在場,以為他是附庸風雅,就請他賦詩一首,讓他出丑。徐渭不推辭,一口氣寫了四句:
東邊一棵樹,西邊一棵樹,南邊一棵樹,北邊一棵樹。
大家見了心里連連叫苦,這哪里是詩呀?但見徐渭從容續(xù)出兩句:縱然碧絲千萬條,哪能綰得行人。窟@時大家無不折服。這一景一情,一曲一折,平中見奇,實乃畫龍點睛。
2、法國梧桐
上海的法國梧桐學名叫“懸鈴木”,因為其葉子像中國原有的梧桐,且曾經(jīng)廣植于舊上海的法租界故長時期地被叫做“法國梧桐”,其實,驗其真身,查其度牒乃是“英國梧桐”,老家在英國。
但是,我知道再也不會有人叫她“英國梧桐”了,就像當年哥倫布將他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錯認為“印度”從而誤冠的地名一樣,再也改不過來了,人類本質(zhì)上是喜歡約定俗成的。
集體的錯認有時候是可怕的。一如假冒的“主義”,曾經(jīng)有人指著物資高度短缺的“社會主義”對我們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我們居然也信了。
集體的錯認有時候卻是美好的。一如窗外的“梧桐”,被錯認的“法國梧桐”已經(jīng)與我們無數(shù)的往事和夢想、無數(shù)的離愁和歡聚交織在一起了,以至于我們寧可相信真正的法國梧桐就是這樣的……
3、像楊震這樣的高尚者
《后漢書·楊震傳》記載了東漢時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在歷史上留下的有名的“四知”說的故事。說這位大人有一次路經(jīng)昌邑,他舉薦的王密恰好在這兒做地方官,夜間懷金十斤獻給他。楊震對他說: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怎么會這樣呢?王密說:大人,現(xiàn)在夜深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得不得了,拿走了金子……。
我相信這是歷史上真實地發(fā)生過的事情。我的疑問是:這件事到底由誰的口傳出去的?王密本人大概不會,那么只有楊震宣傳它了。但楊震為什么要把它說出去呢?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我們可以一起想象一下他的意圖、目的與用心。
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個誠實的人,為官清廉,不為金錢所動。但他卻不一定非要通過說出這件事來證明吧?惟一的可能就是也借此標榜自己的人格品性,向公眾證實自己沒有私心,比較自守公正。他拿這個宣揚自己,無非是贏得良好的聲名,高升一級,去牟取更大的利益,或滿足更高的權(quán)力欲望。真要是這樣,王密反就成為一個墊背的可憐蟲了!
而像楊震這樣的“高尚者”,生活中我們見得還少嗎?
4、鮑威爾的成功
不少人猜測,現(xiàn)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也許出身名門望族吧?非也。這位黑人顯貴原本家道寒微。鮑威爾年輕時胸懷大志,為幫補家計,憑借自己壯碩的身體,從事各種繁重的工作。
有年夏天,鮑威爾在一家汽水廠當雜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還要他抹地板、搞清潔等等。他毫無怨言地認真去干。一次,有人在搬運產(chǎn)品中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車間一地玻璃碎片和團團泡沫。按常規(guī),這是要弄翻產(chǎn)品的工人清理打掃的。老板為了節(jié)省人工,要干活麻利爽快的鮑威爾去打掃。當時他有點氣惱,欲發(fā)脾氣不干,但一想,自己是廠里的清潔雜工,這也是份內(nèi)的活兒。于是,鮑威爾盡力地把滿地狼籍的臟物掃除揩抹得干干凈凈。
過了兩天,廠負責人通知他:他晉升為裝瓶部主管。自此,他記住了一條真理:凡事悉力以赴,總會有人注意到自己的。
不久,鮑威爾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了軍校。后來,鮑威爾官至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銜領(lǐng)四星上將;又曾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總司令的要職;現(xiàn)時是布什總統(tǒng)組閣的國務卿。
鮑威爾一直全力以赴地工作,在五角大樓上班時,這位四星上將往往是最早到辦公室又是最遲下班的。同僚們曾贊賞說:“我們的黑將軍,無處不身先士卒啊!”
鮑威爾在西點軍校演說,曾以“凡事要悉力以赴”為題,對學員們講述了一個頗富哲理的故事:在建筑工地上,有三個工人在挖溝。一個心高氣傲,每挖一陣就掛著鏟子說:“我將來一定會做房地產(chǎn)老板!”第二個嫌辛苦,不斷地埋怨說干這下等活兒時間長、報酬低。第三個不聲不響揮汗如雨地埋頭干活,同時腦子里琢磨如何挖好溝坑令地基牢實……若干年后,第一個仍無奈地拿著鏟子干著挖地溝的辛苦活兒;第二個虛報工傷,找個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領(lǐng)取僅可糊口的微薄退休金;第三個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據(jù)說軍校將鮑威爾的故事作為教育學員“凡事都要悉力以赴”的活教材。
5、被遺忘的母語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
一位德國人說:“如果我想對一位法國人說話,我不得不說英語!
——這是美國《商業(yè)周刊》中提到的一個細節(jié),充分反映了英語的國際地位。英國《經(jīng)濟學家》雜志甚至把英語稱為“語言帝國”,因為在世界60多億人口中,3.8億人的母語是英語,2.5億人的第二語言是英語,10多億人在學英語,20多億人在接觸英語。據(jù)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一半人口的英語水平會達到熟練程度。
當英語成為統(tǒng)治全世界的“語言帝國”,其他語種已經(jīng)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瀕臨消失的語種版圖》報告,全世界登記在冊的6800多種語言中至少有一半面臨消失的危險。
一種語言能夠代代相傳的首要條件是,至少有10萬人在使用這種語言。據(jù)美國薩默語言學研究所發(fā)表的一項調(diào)查報告,全世界有500種語言的使用者不到100人;1500種語言的使用者不到1000人;3000多種語言的使用者不到1萬人;5000種語言的使用者已經(jīng)不到10萬人。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文明最初的記憶,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個民族的智慧、技藝、宗教、風俗、歷史,都深深地蘊藏在他們的母語里!妒澜鐬l臨消失的語種版圖》警告說:“一個語種的死亡和消失,等于永遠失去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認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每一種土著語種,都是一個民族靈感的源泉、創(chuàng)造力的鑰匙以及文明的承傳載體,失去一種語種就意味著斷送一種文明。全球地理學會的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指出:“如果你失去一種文化,你雖然不一定會失去現(xiàn)代化,但你失去的卻是一整套對人類生存意義的詮釋!
早在1999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語言是保存和發(fā)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chǎn)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于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chǔ)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jié)。”
如果說希臘的雅典衛(wèi)城、法國的楓丹白露、德國的包豪斯遺址、意大利的圣瑪麗亞感恩教堂是一種有形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那么,安第斯山區(qū)的蓋丘亞語、亞馬遜森林的厄里克普語、冰島的薩加語、西伯利亞的烏迪內(nèi)語、阿拉斯加的艾雅克語則是一種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部負責人愛川紀子說:“維持盡可能多的語言如同維護生物多樣性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需要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多樣性,否則,整個世界就會單一化,所有的人都說一種語言,舉止行為如出一轍,這樣,我們就會丟失掉祖先傳下的文化遺產(chǎn)。”
愛川紀子認為,只要各方努力,任何一種瀕危語言都是可以拯救的。她以日本為例說:“在日本,土著阿伊努人的語言曾經(jīng)幾乎滅絕,20世紀80年代末只有8個人能講這種語言。對此,日本政府進行了政策調(diào)整,他們建立了基金會,開辦阿伊努文化館,讓阿伊努人的后代學習自己的語言。現(xiàn)在,這種語言開始慢慢地恢復了!
母語是維系一個民族的文化紐帶和精神支柱,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尊嚴。無論是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還是美國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的長篇小說《根》,都表現(xiàn)了人們?yōu)楹葱l(wèi)母語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全球地理學會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指出:“如果剝?nèi)フZ言和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人們剩下的就只是孤僻、絕望和極大的憤怒了!
6、春節(jié)不是從春天開始的
有人以為,春節(jié)是春天的開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那么這“春”的開始到底該是哪一天呢?
我們知道,地球上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在一年內(nèi)所呈現(xiàn)的周期性改變,反映這種相對位置的是陽歷。而春節(jié)是按陰歷定的,所以并不能準確地反映春季的開始。
中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建立了24節(jié)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24節(jié)氣與陽歷日期基本上相對固定,也與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對應。中國古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24節(jié)氣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氣候現(xiàn)象。一般以立春(2月4日前后)作為春始。天文學上則以春分(3月21日前后)作為春始。
北京的春始時間平均在4月4日,但每年稍有不同,相差約10~12天,春長約56天。
由此看來,春節(jié)并不是春天的開始。
7、猴票知多少
國家郵政局于1月5日發(fā)行了《甲申年》特種郵票,全套1枚,圖案是一只手捧壽桃的花臉黑猴,在新春到來之際向人們祝福。這是我國發(fā)行的第三輪生肖郵票的第一套“猴票”。
猴的種類很多,最先繪入我國郵票的是我國特產(chǎn)、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絲猴,1963年9月25日發(fā)行了《金絲猴》特種郵票,全套3枚,同時還發(fā)行了此套郵票的無齒票。
提到猴子,人們自然會想到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美猴王孫悟空。1979年12月1日發(fā)行的《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特種郵票,全套8枚,將孫悟空的形象躍然于方寸之上;1980年1月25日發(fā)行的《京劇臉譜》特種郵票,其中第四枚圖案為孫悟空的臉譜。這是我國郵票中有關(guān)美猴王孫悟空的9枚“猴票”。
猴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喜愛的動物之一,因此我國發(fā)行的兒童題材郵票曾兩次出現(xiàn)猴,共有4枚“猴票”。
在我國12種生肖動物中,猴排在第九位,但它卻占了我國生肖郵票之首。1980年2月15日我國發(fā)行首輪生肖郵票第一套《庚申年》特種郵票,全套1枚,圖案為著名畫家黃永玉繪的一只坐著的小黑猴;1992年1月5日發(fā)行第二輪生肖郵票第一套《壬申年》特種郵票,全套2枚。加上這次發(fā)行的《甲申年》特種郵票,我國已有4枚生肖“猴票”。我國發(fā)行的郵資封片郵資圖中也曾幾次出現(xiàn)“猴票”,共18枚。
綜上所述,在我國發(fā)行的郵票和郵資封片中共出現(xiàn)42枚“猴票”,其中郵票22枚,郵資封片20枚,如果加上《金絲猴》特種郵票的3枚無齒票,我國目前共有45枚“猴票”。
8、帶“猴”字的花木
猴面花:屬于玄參科“家族”。是多年生草花,常作1~2年生栽培。高30~40厘米,莖粗壯,中空。4~5月開花,黃色,通常有紫紅色斑塊或斑點。
猴頭杜鵑:屬于杜鵑花科“家族”。常綠灌木,幼枝嫩綠色。葉厚草質(zhì),常5~7枚密生枝端,表面深綠色,有光澤;ㄆ4~5月,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4~6朵,花冠鐘狀漏斗形,乳白色或粉紅色,有紫紅色斑點。
猴歡喜:屬于杜英科“家族”。常綠喬木,小枝褐色。9~10月結(jié)果,形似大楊梅,呈淡紅色或棕色,成熟時果皮裂開,內(nèi)果皮深紅色,橢圓形種子黃色,紅黃相映成趣。猴子一見此“佳果”,便歡天喜地蜂擁而上摘食,因而叫“猴歡喜”。但是,最后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因為這種果中看不中吃。
獼猴桃:屬于獼猴桃科“家族”。它的別名眾多,有獼猴梨、藤梨、毛梨子、羊桃、陽桃、鬼桃等等。種類極其豐富多彩,最為名貴的要算中華獼猴桃了。獼猴桃其色如桃,獼猴愛吃,故得名獼猴桃,又由于產(chǎn)在中國大地,故才得名中華獼猴桃。
9、猴年話“猴”
2004年是農(nóng)歷甲申年,按十二生肖排列,屬猴年。在我國古籍中,猴子的別稱還有禺、果然、獨、狨等。據(jù)《白虎通》記述:“猴,侯也,見人設(shè)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觀望的意思,古人獵猴時,在地上埋伏機關(guān),內(nèi)放食物引誘,而猴生性聰明,知其有詐,怕上當不肯去取,就在樹上或高處侯望,待人離去才去取食,于是人們就叫它“侯”。為了說明它是獸類,后又加上了“犭”旁。猴為靈長類動物,有龐大的家族,種類很多。在我國,有不少猴種被列為保護對象,如金絲猴、中國臺灣猴、法氏葉猴等都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猴與我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吳承恩筆下的猴王孫悟空活靈活現(xiàn),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他的文學名著《西游記》中,令人百看不厭。在我國文學中,更有“沐猴而冠”、“殺雞儆猴”、“尖嘴猴腮”等成語;有“猴吃辣椒———抓耳撓腮”、“火燒猴屁股———團團轉(zhuǎn)”等歇后語;有“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莫叫猴子去看果,莫叫水獺去守魚”等諺語。猴,也是文人墨客吟哦的題材,詠猴詩中之璣珠,妙趣橫生。
猴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物,大抵因猴與“侯”諧音,侯是古代爵位,《禮·王制》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惫湃藢⒑锩柙谀戤、剪紙、刺繡上,或繪于什器、玩具、文具之上,如吉祥圖“馬上封侯”,畫面是一猴騎在馬上;“封侯掛印”,畫面是一猴手提金印往楓樹上掛。
猴與舞蹈、戲劇、電視劇也攀上了親。早在戰(zhàn)國及漢代時,就出現(xiàn)了一種“沐猴舞”,其動作模擬獼猴,以前進后退時曲腰為特點,男女共表演。漢代還出現(xiàn)“沐猴狗斗舞”,動作上模仿猴與狗斗的形態(tài)。當代,六小齡童在電視劇《西游記》中扮演猴王孫悟空。在民間武術(shù)中,猴拳、猴棍是一種模仿猴子動作、形態(tài)的武術(shù),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10、百年年關(guān)
一個世紀前窮人家的簡樸春節(jié),老舍在他的半自傳性作品中這樣描摹:“我們的收入有限,當然不能過個肥年。可是,我們也有非辦不可的事:灶王龕上總得貼上新對聯(lián),屋子總得大掃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經(jīng)不齊全的銅活總得擦亮,豬肉與白菜什么的也總得多少買一些。由大戶人家看來,我們這點籌辦工作的確簡單的可憐。我們自己卻非常興奮!
在20世紀的上半葉,“年關(guān)”更意味著欠租、負債的窮人要過還債之關(guān)。在文藝作品中,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風雪大年夜,兇神惡煞般的地主逼債上門、肆意搶奪,窮苦人躲藏哀告,難逃劫掠。
遼寧山村少年高玉寶的臘月年根,父親被地主抵賴工錢,還遭到毒打,家中的救命糧被保長搶走,田地被強占;河北村姑喜兒的除夕夜,還沒來得及品味二尺紅頭繩帶來的喜悅,爹爹就被逼自盡,自己也被地主黃世仁霸占。
在江南,過年一樣令人胸口憋悶。魯鎮(zhèn)禮神祭祖的新年前夜,是祥林嫂的“贖罪”之夜,那個沉重的門檻壓得她抬不起頭;對于林家鋪子的林老板來說,新年的夜晚則是逃亡之夜,這個在亂世中兢兢業(yè)業(yè)卻難免破產(chǎn)的小業(yè)主,只是上世紀30年代那個混亂、頹敗、崩塌的“新年”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