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作文“釋放”寫作指導及佳作
乍看“釋放”這個作文題目,似乎無從下手。但我們可以先圍繞“釋放”這個詞展開一些聯(lián)想。比如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聯(lián)想到被限制自由的人重獲自由的情景和心理感受,這雖然是社會的一種特例現(xiàn)象,是社會“有形”的強制解除后的“釋放”,但平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被“無形“的東西限制而感到苦悶?有沒有過“如釋負重”的感受經(jīng)歷?這樣稍作聯(lián)想,寫作思路就會泉涌而至,各類素材更是浮現(xiàn)眼前——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心理苦悶的時候,因為我們總是要面對微妙的人情應酬和不得已的繁瑣事務,就會有一種“不自由”感;同時,我們還時常自我限制,自我囚禁,時而為狂熱的理想興奮,時而被自卑和懦弱的心理折磨……于是迷茫了自己的生命價值追求。也許你有過“釋放”的心理體驗,也許你一直被囚禁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正好,就結合自己的愉悅體驗或苦悶體驗展開構思——可以構思一個故事,通過生動完整的情節(jié)展示人物“精神囚禁”的苦悶和“釋放”后的輕松、自由、愉悅心理,傳達你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指導人們?nèi)ァ搬尫拧本瘛?/p>
也可以構思一篇議論性文章,抓住你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某個細節(jié)體驗,由此生發(fā)你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你當然要透析人們“精神囚禁”的原因,更要思考精神解放的方法……
總之,不管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文體構思作文,只要我們從切身的體驗入手,圍繞“釋放”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就不僅僅是在寫作文了,更是在抒寫自己燦爛、自由的生命之歌。
【例文】
釋放
我站在音樂室門口,看見有人坐在琴凳上彈奏著那首熟悉的《致愛麗絲》,午后的陽光在角落灑下,仿佛也在傾聽著這些音符。那個女孩在很專心地彈奏著,甚至都沒有發(fā)現(xiàn)我這個大活人的存在。也許在她的眼中,現(xiàn)在世界上只有她與鋼琴,不容許別人的打擾。看得出,她學琴的日子不長,琴音顯得很稚嫩。在她的手下,這首完美的曲子變得不完美,而這不完美的樂音卻又變得完美。我在一旁聆聽著這些反復了很多遍的樂章。聽了很久,不知不覺,淚珠竟從眼角滑落。終于明白,她在干什么,她不是在單純地彈鋼琴,而是在用心與鋼琴交流。
她在鋼琴上釋放自己,在與鋼琴一起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樂章。
我卻一直無從下手。
回想起自己學鋼琴的理由異常簡單,甚至讓現(xiàn)在的自己匪夷所思,只是因為一個并不熟悉的朋友的一句話── “我覺得你很像彈鋼琴的人”。于是,大腦都沒有思考,就愛上了自己從未見過面的鋼琴。第二天,就開始了我的學琴生涯。
媽媽告訴我說,你可以在它的身上發(fā)泄自己的情感,如果你覺得壓抑的話。爸爸告訴我說,你一直練的話,你就會得到解脫,一身輕松。可是,面對鋼琴,我并沒有他們所說的這種感覺,每天在上面機械化地操練手指,我感到累。也許那時,鋼琴對我來說太過龐大,讓我無所適從。我能和它干什么呢?我根本就一無所知。它太過唯美,唯美到讓我覺得在它身上彈奏不完美的樂章,簡直就是對它的侮辱。
因為我的迷茫、疑問、擔心和這樣那樣的原因,我不再去觸碰鋼琴。我無法與它分擔生命的樂章,無法和它走完漫漫長路。我太過膽小,我再也無法面對它了。因為每一個音符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它們都像在告訴我:“你不夠完美,你不夠完美……”本來要讓自己釋放感情的東西,現(xiàn)在卻成了壓抑自己的元兇。
我停止書寫我的樂章,盡管它還在繼續(xù),卻再也奏不出美麗的音符。
灰塵一點、一點地在琴上積累,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都被我擦拭得一塵不染,惟獨擺放著它的角落顯得那么陰暗。我嘗試著去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釋放自己,釋放出我壓抑已久的心情,但是實際上卻是我在用同一種方式壓抑自己,我在逃避自己的不完美,我沒有勇氣面對那聲聲琴音。
琴聲戛然而止,我猛地驚醒。那個坐在琴凳上的女孩向我走來,沖我微微一笑,指了指那架鋼琴,慢慢走遠。望著她的背影,好久,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向鋼琴徑直走去。坐在琴凳上,撫摸著黑白交錯的琴鍵,我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跳,久違了的感受。我沒有遲疑,敲下了第一個音符,樂章重新開始了一段心的旅程。樂章從來就不是完美的。因為人們心的投入,才漸漸有了色彩──兒童時的天真,少年時的迷茫,青年時的激蕩,中年時的穩(wěn)重和老年時的安然。這才是完美的樂章。
我動情地彈奏著我的樂章,我知道了我要追求的東西,我所想要的只是一種快樂,一種釋放的快樂。陽光依舊在這個角落輕輕灑下,傾聽著我的琴聲,我?guī)е尫诺募で榕c快樂,和鋼琴一起譜寫屬于我的樂章。
【點評】
文章選取的只是非常平常普通的校園琴房一景,由一個女孩子比較稚嫩的彈琴引起“我”的聯(lián)想和感悟。大量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符合“釋放”的心理展示要求。全文語言流暢,真實的個人體驗使心理描寫達到了細致傳神的境界,足以引起所有喜歡或厭倦彈琴的孩子的共鳴,也足以引起天下望子成龍的父母的反省。顯示出作者比較深厚的寫作功底。
這篇習作試圖向我們揭示這樣的道理:不論做什么事情,如果從一開始就追求至善至美,我們就會陷入精神的困惑,從而自卑而迷茫。而一旦我們關注生命的歷程,關注自我心情的釋放,即使我們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很幼稚,我們也會感到享受生命的快樂。但是,作者顯然還沒有充分把握“釋放”與自己心路歷程的邏輯關聯(lián),結尾的所謂快樂“釋放”顯得有點單薄,還不能夠準確揭示享受生命的意義。
釋放
南水村是個僻靜悠遠的地方,那里的閉塞落后已與城市之間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鴻溝。茫茫的長煙落日,梯田里瘋長的蒿草,低矮屋檐下披拂的殘破燈籠。這里是沒有生氣的囚籠,鎖住了一切高遠的幻想。
阮兒最常做的事是呆在自留地里割草,在那兒可以度過一個閑適的午后。她芳齡十八,年華當好,只是白嫩纖細的手上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結了一層薄薄的老繭,像后院新生的小楊樹上未褪盡的皮。安靜的夜,阮兒借著昏黃的煤油燈光讀著不知年代、遺失了封皮的書。她稚嫩的心此時又起了一陣陣悸動,像顫抖的小鼓點兒。透過霉斑凸現(xiàn)的書頁,她似乎到達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那里沒有“突突”響的“拖拉機”,有的是令人迷醉的流光溢彩的不眠夜,更重要的是,在那拜占庭風格的校園里,有長裙曳地的女生捧著書本在潔白的大道上。她立刻想到了三公里之外的那破舊衰敗的校舍,講臺上不知所云的講師。她微微皺了皺好看的鼻頭。有什么東西在她心中壯大、繁榮起來。
風有風的聲音,水有水的囈語。當阮兒站在a城的路口,耳朵里充斥著此起彼伏的嘈雜聲響,她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嘴角無法抑制地往上揚。
就這樣,她來到了城市,兜里揣著父母含辛茹苦攢下的五千元,頗有些分量。白天,她穿梭在各個小吃快餐店,辛苦地經(jīng)營生活;夜晚,她埋首在課本里,奮筆疾書,她心間的那棵幼苗一天天地發(fā)芽、開花,不歇息地一直向上生長。不久,聰慧憫敏的她考上夜校。靠著每年的獎學金,她順利地讀完了大學。
a城確是富饒的美好的地方,把阮兒這樣一個無知的鄉(xiāng)下妹子塑造成了新時代的知性女子。她擁有了一個月薪上千的工作,學會了在有巨大透亮的落地窗的咖啡館里品拿鐵。她應是滿足的。
母親從家鄉(xiāng)寄來了信,那四分五裂的字卻像一浪高過一浪的潮水,侵透了她的心。在石頭森林里生活的這些年,她似乎麻木了。但母親那幼稚卻溫情脈脈的話語,此刻是真切地剜進了她的心里。她想念起家鄉(xiāng),即使是那水草糾結的一潭死水,白茫茫的沒有云朵的天空,此刻卻成為了她心底最可愛最親切的事物。父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身影一直在她腦海里晃悠,已經(jīng)似有些不真實了。她想念起了那慘敗陰霾的校舍,孩子們常年不褪紅暈的臉蛋,那些純澈透亮的笑臉。那些美好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像他們的父母那樣吧,晝出耘田,夜息農(nóng)舍,一輩子便在牲畜和稻谷間揮霍掉。她熱愛的家鄉(xiāng)將永遠以這樣一種愚昧的姿勢頹敗下去。她心里隱隱作痛,向窗外霓虹閃爍的夜市望去,那是一片朦朧卻又鮮明的美好。她忽然之間堅定了一個信念,她感到生命像一條錦繡長卷那樣鋪張開來,她沐浴著陽光,昂著頭挺著胸脯在這條路上走著,從未有一個像此刻的她那樣高大,堅不可摧。
第二天,她辭了工作,收拾行囊,決絕地離開了這個絢麗的大都市。她回到了家鄉(xiāng),回到了那所小小的校舍,F(xiàn)在她微笑著戰(zhàn)立在講臺前,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無瑕的眼睛。她回到了原點,但這,又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從這一刻真正開始釋放;她感到希望,正無可抑制地以蓬勃的姿態(tài)飛速地降臨他們這個貧困的村子,飛進課堂,在孩子們的眼角眉梢綻開花,熱烈地盛放……
【點評】
這是一篇近于小說的習作,作者虛構了一個山區(qū)的女孩子阮兒勇敢走出山區(qū)重塑自己,成功后又回到山區(qū)的學校從教,試圖徹底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的故事。作者雖然沒有山區(qū)生活的體驗,但是對于阮兒的心理感受把握的還是不錯,其中阮兒家中讀書一節(jié)和收到母親來信一節(jié)的心理描寫相當細膩真實,給讀者一定的震撼力。全文語句流暢,不少地方使用短句凝煉而深刻,顯示出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
但是,也正因為作者缺乏山區(qū)生活的體驗,缺乏對農(nóng)村孩子的了解,一些地方的想象過于簡單化、理想化。更為重要的是,全文虛構的這個故事無論從情節(jié)指向,還是詳略處理的意味來看,都不是揭示“生命釋放”這個主題,而是表現(xiàn)一個山區(qū)女孩的理想追求。嚴格地講,這篇文章如果使用在“心靈的選擇”那次全國高考作文中,才是最合適的。因而,本文的立意謀篇與作文題目的要求有點相偏離。好在作者文尾點到“釋放”,并有對生命意義思考的指向。
釋放
年,我已經(jīng)過得麻木了。這種麻木并非是一種厭惡,而是過年之于我早沒有了任何特殊含義,很多事情在我看來僅僅流于一種形式。
我時常在想一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是不是悲哀且幸運的一代。爸爸、媽媽總是在我耳邊提及他們小時侯過年的場景:一年一次的紅燒肉,一年一次的新衣服,幾塊錢的壓歲錢,這些在我看來微不足道的東西之于他們卻是一年的企盼與憧憬。這是我們的幸抑或是不幸?現(xiàn)在這個時代,我們對過年早已沒有了那么多企盼與憧憬,在我們學生的眼中這僅僅是一個寒假中唯有的幾天放縱,在大人們眼中這不外乎是勞累的工作日之間的一次歇息。當過年的七天假也被當作“黃金周”來看待時,過年是否也從原本的中華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逐漸淡化甚至轉化為簡簡單單的假期了呢?如果物質(zhì)性過年的不復存在使得“年”也不復存在的話,之于中華民族,這無疑是最沉痛的打擊,最大的悲哀。
我期望的是我們精神上的過年。因為只有精神的存在,才能消除我們對文化失去的恐懼。我一直在探究從前的過年較之今天的過年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就在鞭炮響起的一剎那,我的腦中仿佛有個模糊的概念在逐漸成型,我似乎明白了點什么。
我開始贊嘆中華民族的堅韌,那種勇度困難時期的堅韌。一年的苦難咬牙堅持下來,只為了過年那幾天企盼的實現(xiàn)與精神上的釋放。爸爸媽媽,還有無數(shù)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在文革──這個給中國人帶來巨大苦難的時期,用著他們的堅韌支撐了一年又一年,過年之于他們是心靈的灌溉,被壓抑著的痛苦的釋放!澳辍辈f:“為了讓你們不對自己絕望,也為了你們的企盼,我把這幾天放在這一年里,讓你們的靈魂得到解放與超脫,讓你們享受、釋放幾天的快樂!边^年是人們在苦難時期對于美好事物向往的象征,過年是人們在辛勞一年里的唯一幾天的自我放逐,過年是人們堅韌的血液中僅有的一次釋放與放縱。只要人們?nèi)杂邢M拖蛲,過年它的名字就叫不朽。只要人們還有著龍族的血脈與傳統(tǒng),過年還有它的小名叫永遠。
這一年一次的精神釋放,是我們的祖先給予我們對堅持困難的一種獎勵,是人們?yōu)樽约旱目鞓氛覍ひ粋出口,釋放心中隱忍壓抑的痛苦。
我愛著這種對于過年的最新的詮釋。
我們的精神過年,亦是生處困境也能擁有的夢想與信念、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自強不息、血脈中流淌著的叫做堅韌的血液、對自己的唯一一次的釋放與縱容。
它永垂不朽。永垂不朽。
【點評】
“現(xiàn)在過春節(jié)越來越?jīng)]有‘年味’了!薄@是大多數(shù)國民的一種感覺,但大家也只是這樣感嘆,并沒有深思下去。本文作者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夠從大眾的平常感嘆中展開思考,開掘出新意。她從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中為我們詮釋了“春節(jié)”的另一種涵義:“過年是人們在苦難時期對于美好事物向往的象征,過年是人們在辛勞一年里的唯一幾天的自我放逐,過年是人們堅韌的血液中僅有的一次釋放與放縱!庇纱,當物質(zhì)性的過年開始失去實際意義時,保持“精神過年”就成為文化不朽的核心。
這一思考發(fā)常人未見之見、未言之言,洞悉中華文化的本質(zhì),使我們在文化的層面再次高度認同民族的精神,再次把住民族的血脈!而這一思考出自一個中學生的筆下,就更加令我們?yōu)樽髡叩纳铄渌急娓信澹擦钗覀儗γ褡宓奈磥沓錆M信心!
全文思路清晰,字里行間飽含感情,不少充滿哲理的語言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能力的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