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54)
1、家具問題
居里夫婦結(jié)婚時,他們的會客室里,只擺著一張簡單的餐桌和兩把椅子。后來,居里的父親來信對他們說,他準備送給他們一套家具,問他們需要些什么樣的家具。
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地說:“有了沙發(fā)和軟椅,就需要人去打掃,在這方面花費時間未免太可惜了。”
居里對新婚妻子說:“不要沙發(fā)可以,我們只有兩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樣?客人來了也可以坐坐!
“要是愛閑談的客人坐下來,又怎么辦呢?”居里夫人提出反對意見。最后他倆決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
2、冷靜是一種修行
“冷靜”其實是一種修行,是人生的修行,也是技術(shù)上的修行。一個人是否意志堅定,是否執(zhí)著,是否有所成就,“冷靜”應(yīng)是冰山之一角。松下幸之助認為“冷靜”是營銷員最好的素質(zhì)。我看冷靜應(yīng)是所有人最好的素養(yǎng)。
杭州的一位馴獸師講過一個故事。他訓(xùn)練了一只獅子,平日里十分溫順。但有一天他進籠與它交流,一進門,風就把籠門關(guān)上了,他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自己衣袋。這個動作被獅子誤解了,獅子突然怒吼起來,瞪著他。他心中一陣慌亂,知道獅子已經(jīng)餓了一天,而剛才這個動作是敵意,如果獅子進攻他,他必死無疑。
他站在那兒不動,臉上露出了笑容,眼睛直視著獅子,時間一分一分過去,獅子慢慢從暴怒中恢復(fù)過來,舍下他一邊去了。
他用鑰匙輕輕打開了籠子,剛走到外面,身子就軟倒了。冷靜是什么?冷靜有時候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3、尊嚴
2001年,法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對法國臭名昭著的強奸殺人犯喬治的審判。喬治在1997至1999年間,強奸并殘忍地殺害了7位少女。此案證據(jù)確鑿,既有基因鑒定,又有一位僥幸逃脫的被害人的指證。連罪犯的律師都放棄了替罪犯做辯護的努力。
法國沒有死刑,罪犯當判無期徒刑無疑。電視轉(zhuǎn)播畫面上,7位被害少女的家人自始至終坐在法庭上。記者采訪一位受害者的母親,問她究竟在等什么,兩有空斑白的母親一字一淚地說:“我要他對我女兒說一聲‘對不起’!
審判持續(xù)了15天,最后一天,罪犯終于承認全部罪行,并當庭對所有被害者家屬說:“對不起!”一時間,在場的人都松了一口氣,好像終于爭回了什么。鏡頭轉(zhuǎn)向聽從席,又是那位母親,她仍然一字一淚地對罪犯說:“謝謝!”
那位母親認為,喬治受到的處罰是法律對他的懲處,而她死去的女兒的靈魂卻得不到真正的安慰,她執(zhí)意要聽到喬治說“對不起”,用它作為為格尊嚴還給死去的女兒。得到了滿足的母親,所以要對喬治回一聲“謝謝”!
4、標準答案與集體作弊
我在美國讀研究生的第一個學(xué)期期末考試時,被教授污蔑為作弊。因班上還有一位中國女生,大胡子教授說作弊,是指我們兩人的問題部分的答案太過相似。那個大胡子教授平時就有點種族歧視的眼光。我剛掛了大胡子的電話,就接到那位女生的電話,我氣惱地說:“沒有作弊就是沒有作弊。中國人思維一樣,答題有規(guī)范,答案看上去相似有什么奇怪的!”風波很快過去,那位女生得了優(yōu),我得了良。
這事過去好多年了,回想起來,大胡子搞不好真的挺委屈。如果熟悉美國教育方式,看到兩位性格思維行事完全不同的學(xué)生竟然答案高度相似,除了作弊,就只能當天方夜譚了。而我們絕大多數(shù)中國學(xué)生習慣了“標準”。答案必有“標準答案”,連評判也是有“標準”的。從小學(xué)直到大學(xué),中國學(xué)生都學(xué)會了揣摩“標準”,留學(xué)到美國,潛意識地加以運用,就鬧出被人懷疑作弊的事來。
5、走眼
松下幸之助收到一封信件,內(nèi)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眼鏡商人,前幾天,在雜志上看到了您的照片,因為您所配戴的眼鏡不大適合臉型,希望我能為您服務(wù),替您裝配一副好眼鏡!边@是松下幸之助某篇隨筆中的一段。讀到這里,我猜是一個無名小卒想借名人來自我炒作一番。
松下幸之助沒有答應(yīng)對方,時間一久,他把這件事忘了。后來那位寫信人竟找上門來,是個60來歲的老人,松下終于同意了他的要求。
那家眼鏡店位于最繁華的地段,一切檢驗裝配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那里的店員訓(xùn)練有素,一切跡象都顯示出那里的品位很高,實力很大。松下幸之助問對方:“您的用意看來不只是為了做生意,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老板笑著說:“因為您經(jīng)常出國,假若戴著那副眼鏡出國,外國人會誤以為日本沒有好的眼鏡行。
為了避免日本受到這種低估,所以我才寫信給您!
其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什么樣的胸襟,就有什么樣的思維;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會對行動有什么樣的解釋。我一邊感到慚愧,一邊也自我安慰:如此謙卑中的高貴,于今日比恐龍蛋化石還更珍稀,我的失誤也屬正常。
6、王魚
布拉特島的水域中,有一種王魚。
王魚有一種本領(lǐng),能吸引一些較小的動物貼附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收為自己身上的一種鱗片.其實那不是鱗,只是一種附屬物。當王魚有了這種附屬物后,便會比沒有鱗的王魚,最少大出四倍。
可憐的是,當王魚到后半生時,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這種附屬物會慢慢脫離他的身體,使他重新回到原本那個較小的外形。
被剝奪了鱗的王魚,是非常痛苦難堪的。他無法再適應(yīng)這個世界,游動得也很不自然,最后他去自殘,往巖石上猛撞,然后掙扎數(shù)日,死去。凡是看過王魚慘死的人,都會覺得王魚太慘,也都會認為,他們不該選擇附屬物作為自身的鱗片。那本來就不是自己的。
作為人,一生中很多情景,確實很像布拉特水域中的王魚。
一個人的高位,一個人的名譽。當這一切到來時,確實會使人變?yōu)榱硪环N模樣,比以往“高大”上數(shù)倍,就像王魚。問題是,它們總是要脫離你而去。王魚的可憐,往往也是我們的可憐。很多人嘗到了丟官的凄慘,嘗到了英雄不再的失落,嘗到了人世間種種必然返回的無法接受。世界上的一些耀眼政客、馳騁江山的英雄、顯赫一時的名人巨富,常常要去布拉特島觀光。其實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去看王魚。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領(lǐng)悟。早早準備,早早從泥潭中拔腳。
7、不要稿酬
區(qū)義國先生是香港特區(qū)政府律政司的法律政策專員,曾幫我們撰寫與基本法有關(guān)的文章。雜志出版后,我們按規(guī)定標準即付薄酬,沒想到稿費很快被退了回來。
我給區(qū)先生的秘書莫小姐去電話問究竟。莫小姐很客氣地告訴我,區(qū)先生寫這類文章是不要稿酬的。因為推廣基本法第23條是他的本職工作,屬職務(wù)行為。
我就此請教在香港的一位法學(xué)博士朋友。他說,這種事很正常,政府官員的這些行為確屬職務(wù)行為,本來就不應(yīng)該收取報酬。他還說,特區(qū)政府的高官諸如董建華、梁愛詩,以及問責局長如李國章、何志平等,經(jīng)常在報紙上就職責范圍內(nèi)的問題撰寫文章,也都不收稿酬;不僅如此,政府部門有時候要就某些問題向社會解釋,還不得不花錢以廣告的形式刊發(fā)。
香港高官的自律,當然不僅僅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香港一年到頭,各種各樣的酒會、宴會很多,一般都安排有抽獎活動,有的獎品或獎金還相當豐厚,而這樣的抽獎一般都預(yù)先作了“安排”,應(yīng)邀出席這類活動的政府高官或其太太,往往都會“抽”中特等獎或一等獎,高官們即使接受了這些獎品或獎金,也無可厚非。但是,絕大部分場合,高官們都是很高興把自己所得的特等獎或一等獎獎品、獎金奉獻出來,放回重新抽,把特等獎或一等獎很自然地拱手“轉(zhuǎn)讓”給后面的人。
8、尊嚴
甲申早春有這樣一則小新聞: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茅于軾想幫助那些進城務(wù)工的農(nóng)村女孩,開辦了一間保姆培訓(xùn)班,結(jié)業(yè)者供不應(yīng)求百分之百可以找到雇主;可是,他卻為生源發(fā)愁。他做了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是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民不愿孩子給人家做保姆?戳诉@個消息,我?guī)缀鯚釡I奪眶而出。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卑如微塵,生計困窘,卻本能地有一種對生命尊嚴的追求。
我知道一些城里人是不會這么看的。新潮的會說這些農(nóng)民觀念陳舊,高貴的會鄙夷他們居然也挑肥揀瘦。但我相信人生而有一種平等的愿望。中華民族的每一員都渴望平等、渴望被人尊重。智慧如諸葛亮,受到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的特別尊重。甘愿為之鞠躬盡瘁,“兩朝開濟老臣心”;卑微如無名無姓的士卒,由于將軍吳起做出為之吮疽的姿態(tài),甘愿不避矢石為之沖鋒陷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表述的就是中國人對于平等與自尊的渴望。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人們當然只能追求身份的相對平等,明知地位高貴的人擺出的平等與尊重姿態(tài)是在作秀,也多少感到滿足。
對于沒有“主子”意識或者說不承認命定主子的21世紀,我們的民眾,如果不是衣食所迫,有誰甘愿依附于人受制于人,被人家頤指氣使呢?那些對進城的父老鄉(xiāng)親及其子女,動輒白眼相向的人們,你們能體會到他們渴望被人平等相待的自尊而敏感的心情嗎?
9、兩棵紫薇
校園里有兩棵紫薇,長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紫薇開在夏季,五個月的花期開得紅紅火火。這兩棵紫薇的樹齡無從考證,大家只知道在紫薇生長的地方,很久前是一座古廟。校長近兩天注意到這兩棵紫薇,是因為學(xué)校搞基建,運送建筑材料要通過這兩根紫薇的路徑。校長的心里在琢磨著:是把這兩棵紫薇鋸掉還是把它們移栽別處?
那日校外來了一位老者,注視著這兩棵紫薇出神。他找到校長,提出要買下這兩棵紫薇。
校長心想即使賤賣掉這兩棵紫薇,也比鋸掉好,正好也去掉自己的一樁心事,便讓老者出價。
老者伸出拇指和食指,校長驚訝地“啊”了一聲。老者見校長不再言語,心想校長定是覺得出低價了,接著說每棵八千的價已不薄了,我也是真的看中了這兩棵紫薇,要不每棵再加兩千。校長使勁搖頭,老者不斷加價,最終校長送走了老者,說再多的錢也不會賣了,并決定運送建材的路改道,在兩棵紫薇的旁邊還壘了土,砌了保護欄。
有人問校長,聽老者出價,你當時為什么驚訝?校長說,我以為他說每棵八百,已出乎我的預(yù)料。他那時究竟要出多少價,你就可能賣?“三百!毙iL答。
那兩棵紫薇是幸運的,校園外老者的慧眼,讓校園內(nèi)的人認識了它們的價值。
10、話“清明”
清明時節(jié),一瓣雨花,一縷哀思。
清明,意味著寒冬已去,天氣清和明朗,草木欣欣向榮。相傳,大禹治水之后,人們已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清明。
后來,“清明”被定為我國夏歷上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保ā稓q時百向》)清明正是耕耘播種、孕育著豐收希望的季節(jié)。
清明成為“節(jié)”,是春秋時代的事了。當年鼎力協(xié)助晉文公重耳復(fù)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后,要求“退居二線”,后干脆隱居介山。文公希望他復(fù)出,但介子推不從。文公心生一計,放火燒山,以為這樣可以逼他出來,誰料介子推寧愿抱樹被活活燒死也不肯出山。文公見大錯已鑄成,不禁悲從中來。決定每年此時祭奠介子推,并禁火三天,不吃煙火食。從此,清明前夕有了個“寒食節(jié)”,以后人們又把兩個日子并稱。秦漢開始民間便興起清明節(jié),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值得一值的是除祭祀外還有放風箏、斗雞、踢球等娛樂活動。
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12世紀北宋時代清明的繁華景象。清明節(jié)除掃幕外,人們還扶老攜幼去郊外踏青、春游。家家戶戶將柳枝條插在井邊,這便是成語“井井有條”的出處了。清明既然稱“節(jié)”,自然就有節(jié)日的氣氛和歡樂。許多古籍都記載了我們祖先在清明時的瀟灑之狀:“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彭吹喧天”(《夢梁錄》)。
到了現(xiàn)代,清明時節(jié)再也難看到“雨濕渡頭草,風吹墳上花”或“細雨殘鐘荒驛夢,斜陽衰草故人墳”的悲悲切切氣氛。人們已明白,有生必有死,死亡不足懼,重要的是活的得健康而有價值。
這種對死亡的通達態(tài)度也不止中國。我在美國看到不少墳場就在鬧市附近,生者與死者毗鄰而居卻不以為忤。我寄居在一個親戚家,他們?nèi)グ菁老热藭r,在后院隨手摘了一些鮮花,便開車直駛墓地。把鮮花擺放在墓碑上,大家恭恭敬敬默哀3分鐘,便算拜祭完畢。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墊上塑料布的草地上擺開飲料、食物,聊扯起來。墓地就如公園,拜祭權(quán)作度假。先人生前是家族的中心,死后也是維系家人的情感紐帶。在這點上,看來東西方是共同的。
清明節(jié)是“國粹”。它寄寓著人們的期望:清明,清清明明!世道清明,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