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考改革:新課程的呼喚
】 在我國當今基礎教育領域,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盡管新課程倡導形成性評價,但是毫無疑問,承擔著為高校選拔人才功能的高考測試仍然是迄今為止最具權(quán)威性、公信度最高的評價手段。在基層,許多一線教師發(fā)問:課程是改了,高考怎么改?甚至有人斷言,高考不改,新課程的目標就是空中樓閣!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高考測試與高中教學的關系應該怎樣處理才能使之協(xié)調(diào)?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更是廣大高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性問題。 不可否認,“應試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國教育界,一度成為高中教學的主流。為了讓學生在高考測試中獲得高分,高中教師尤其是高三畢業(yè)班的把關教師,就會全力以赴,反復鉆研考試大綱,分析歷年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緊密圍繞高考測試內(nèi)容構(gòu)建教學體系,安排教學內(nèi)容。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高考題型一變化,學生的學習重點也就跟著變。 以英語學科為例,很多高三學生以“優(yōu)異”的英語成績考取了各類高校,雖然他們也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測試,但是一旦走上工作崗位,尤其是到外企及其他與外國人交流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他們就面臨聽不懂、說不出英語的尷尬局面。因為自中學到大學,他們一直圍著考試轉(zhuǎn),學的幾乎全是“啞巴英語”,這種結(jié)果就違背了中國人學英語的初衷。值得慶幸的是,高考英語命題組成員已開始意識到中學英語教育只重讀寫、不重聽說的弊端,因而自2001年起高考英語試卷增設聽力考查項目。 近幾年高考無論是考試內(nèi)容還是科目設置,都進行了新的改革和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案呖贾笓]棒”逐漸擺脫應試弊端,指引中學教學朝著素質(zhì)教育的方向發(fā)展。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要理順高考測試與高中教學的關系,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繼續(xù)努力。2004年高考之后,各地根據(jù)新課程要求改革高考的呼聲越來越高。以南京市為例,2004年高考考生21992人,本一、本二上線人數(shù)4701人,達線率為21.4%,在江蘇省13個省轄市中排名第10位。集中了江蘇省最佳教育資源的南京市,考取清華、北大的總?cè)藬?shù)竟然比蘇北的一所名牌中學少!為了推進素質(zhì)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南京市確實探索了多種教學模式,如南師大附中的“課程超市”,金陵中學的“研究性課程”,南京一中的“社會調(diào)查”課,其他的如“愉快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體驗教育”等貫穿了南京市不少中學教學的全過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發(fā)展空間。然而,為什么在高考中受挫呢?與其說是“高考刺痛南京”,不如說是“南京刺痛高考”,南京市高考的尷尬應該引發(fā)我們對素質(zhì)教育及高考改革的進一步深刻思考。